注册参会
大会介绍

2019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最后一年,也是我国云计算产业“致知力行,继往开来”最为关键的一年。我国云计算产业在这份实施纲领的指导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尤为突出的是,云计算已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在云计算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中,万物上云大潮势不可挡。为了给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奠定好基础和方向,帮助企业上云明晰方向和发展重点,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作为云计算国家标准的归口单位,制定了云计算重点领域标准,为云计算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定于2019年12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办“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大会将聚焦云计算产业新阶段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机遇,从技术标准、技术解析、应用落地、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图文直播

“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于2019年12月16日上午9点准时开始,现场将进行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正式开幕

当前云计算处于爆发式增长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经过近10年的发展,云计算产业的相关技术创新和应用进入快车道,企业上云成为各行各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云计算的标准化对于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界已积极的参与到云计算标准化进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举办“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报告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进展,共商云计算产业发展大计。 首先,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兼教育长王怀民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董大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国焕新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 国家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刘大山(音译)处长 腾讯集团信息安全执行委员会主任杨鹏 化为云鲲鹏云服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高雪松 华云数据有限公司马杜副董事长 以及来自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中国开源云联盟、新华三、DMTF、英特尔、上海云轴、九州云(音译)等对本次大会大力支持的代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业界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出席“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电子标准院事业发展给予的支持特别是支持云计算标准化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来自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梳理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展示标准化工作为云计算产业发展带来的价值,分享新技术、新热点,为云计算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云计算经过近1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技术概念到产品服务、到应用普及的演进,已经成为“产业链条完善,商业模式清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各行业上云应用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加速发展云计算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2009年在云计算概念提出的初期,我们电子标准院就正式启动了云计算标准化研究工作。10年里,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支撑工信部印发《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开展云计算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研制,构建云计算测评体系,面向产业界开展标准化服务,以标准为抓手,推动云计算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2019年我院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继续取得显著的进展,在标准研制方面开展推动企业上云指南的落地,以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为核心,新获批12项国家标准,担任了(音译)第38分技术委员会计量计配研究组召集人以及四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企业上云行业标准,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边缘云、云原生等新的标准化方向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以及产业生态的健全。

在开源方面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以云计算为切入点系统推进开源生态建设,打造木兰开源社区(音译),跟进JDC1(音译)开源软件国际标准化工作,聚焦开源知识产权痛点问题,制定开源机制规则,形成国内首个自研的开源许可证,并推动该许可证在国内超过1700个开源软件中推广应用,为完善国内的开源软件生态提供规则和保障。 在标准测试方面,结合产业需求不断丰富完善云测评体系,拓展分布式快存储、边缘云计算产品的测试,并且基于工信部百项示范团体标准,基于开源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实现指南与openstack基金会在中国联合开展全球范围内首个区域性产品的联合测试认证工作。以标准为手段,打造互联互通的云计算开放生态,切实发挥标准对产业及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规范作用。 “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已经连续举办第九届,今年我们结合技术和应用趋势设定两个主题,今天的主题是“万物上云”,明天的主题是“开源创新”,万物上云是云计算发展的目标,开源创新是云计算发展的驱动力,也可以说是我们产业创新的路径。 这次会议有政产学研用来自各方代表,希望各方代表对云计算应用服务发展环境提出真知灼见,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为用户创造价值,希望与会各位嘉宾有所收获。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本次大会的支持,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各位领导专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云计算作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加快发展云计算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做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进入创新活跃、广泛普及、应用繁荣的新阶段。 目前,云计算已成为提升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在发展环境方面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我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指南》、(音译)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等系列政策,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形成较为完备的行业管理服务体系。 在产业规模方面,我国云计算产业近年来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年均增速超过3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骨干云服务商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部分企业同比增长实现翻番,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涵盖:咨询设计、部署运营、维护的产业链条逐步完整。

在技术创新方面,骨干企业在大规模并发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容器微服务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有效满足了异地用户并发场景下各类复杂应用需求。云服务商还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构建开放平台,推出区块链即服务的业态,培育形成诸多新模式。行业应用方面云计算应用从互联网行业向制造、金融、交通、能源等更多行业融合渗透。在制造领域多地深入推进工业云发展,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抓手,企业上云有序推进,今年4前三季度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五地新增上云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有力促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在云计算快速发展中标准和开源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显,2015年印发《云计算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以来,累计发表国标31项,指导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构建较为完备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开源社区日益繁荣,促进企业加快创新步伐,目前在国际主流开源社区中我国产业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撑云计算生态体系的发展。 展望未来,容器、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涌现,为云计算发展注入新活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云计算的融合发展日趋深入,正不断扩大云计算的应用空间。云计算技术创新和产业格局标准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在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全面推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规范云计算市场,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二是坚定不移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产业发展线上,加强产学研用各方面协同,以应用倒逼创新,在开源社区积极吸收和贡献先进成果,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加快云计算在自主基础软硬件平台上的适配迁移,推动云计算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 三是深入推动企业上云应用云,推动云服务商和行业企业加强供需对接,丰富云产品服务供给,促进更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普及深化云计算应用,制定企业上云效果评价标准,发挥企业上云的标准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循序渐进深度上云。 四是完善云计算的标准体系,以开源、混合云、多云管理为切入点,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需要,不断完善优化标准体系,加快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标准为引领,深入开展云服务能力评测,持续扩大覆盖范围,促进企业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我们也要以标准为抓手,促进不同的云的技术路线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 五是打造安全保障体系,准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结合云计算特点制定完善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不断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各位来宾,我们电子标准院主办的“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已历经九届,见证我国云计算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助推产业生态繁荣,今天大会以“创新驱动,开源引领”为主题,汇聚产业界、学术界各方力量,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深入探讨、携手共进,推动我国云计算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承载各类运营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是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特别是伴随5G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将与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组成智能化基础设施,为即将到来的“智慧社会”赋能。 我国云计算持续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仍然是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应用创新最活跃领域之一。标准是产业发展基础,是规模化生产、高质量研发基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我国云计算技术产业及应用发展、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型工作之一。

今年召开的“第83届IEC大会”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以高标准助力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技术发展(音译)。 前期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密切配合,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专家积极参与,共同推进云计算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紧张女 一是聚顶层重协同持续优化标准化技术体系。2012年全国信标委云计算工作组成立以来,从云计算基础、服务、安全等各方面开展标准研制,结合云计算发展趋势和特点,积极培育和发展云计算团体标准,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云计算新型标准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二是公众定,推制定(音译)。务实推动云计算标准需求,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加快组织开展云计算国家标准研制。截止今年正式发布31项云计算国家标准,在指导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云服务采购、云服务交付和服务评价等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托相关联盟开展了云计算团体标准研究,在云计算关键实现技术、开源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三是抓落实、推应用。重要标准实施成效显著,相关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测评机构依据云计算国家标准构建标准复合型测评技术体系,形成覆盖云服务能力、云解决方案、云虚拟化产品和云存储产品等测评能力。目前有云计算企业200余个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通过测评,测评结果为各行业用户在云建设和云现实性过程中积极采信,有力发挥了支撑作用。 四是重贡献、深合作。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截止目前承办两次云计算国际会议,累计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我国专家担任4项联合边际,我国主导云服务计量计费国际标准即将发布。

云计算工作前期取得的成绩与在座的支持与努力分不开,下一步希望电子标准院和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组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云计算产业发展实际,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结合产业发展痛点和核心难点,进一步优化标准体系,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引领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加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科研成果向标准化转化,提升我国云计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紧密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加大力度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聚焦我国实践技术好、创新成果突出的领域,争取国际标准主导权,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提升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好基础。 三是扎实推进标准应用与推广,与各地方、各行业加强协作,做好云计算标准宣贯推广,做好标准的示范应用与复合型评估,切实发挥好标准对产业的发展保障和促进左右。 通过希望各界专家就云计算技术、产业、标准、应用等各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推动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今后的我司在工作中将继续在标准实施推广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 预祝了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大家注意到我们的题目叫“云际计算”,也注意到这个背景,我们这项工作是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当中支持的一项研究工作,这个工作由12家单位共同开展,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也叫首席专家。这12家单位有6个大学,三个云企业、三个研究机构,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2016年国家设立重点研发计划以后设立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我们是第一个被支持的基础类研究项目,指南叫《软件定义云计算基础研究与方法》,我们提交的增加了一个字,《软件定义的云际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事?大家知道,2016年是“云计算”这个概念提出之后的第2个十年,当时我们说云计算要做什么?我们这个项目团队做了认真分析,做了案例研究,云计算第二个10年将乘着全球化浪潮,它服务的全球化将是时代的状态。 我们分析了一个案例,我们这个组一起参加了,今天还有华为云、腾讯云,我们的合作方做了这个案例。在中国所谓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天下”是中国,后来10年他们说这个生意应该做到全世界,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部署了数据中心,推动电子商务全球化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去了东南亚、俄罗斯,突然发现也要在那个地方建立数据中心,怎么和当地的云服务商进行合作? 在2016年,项目开始做案例分析时,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事件,杭州有一个重要的会议是G20,大家还记得这个很有杭州范儿的标识,也寓意着“要连接”的含义。当时在那个会议上提了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我们以这个案例在观察未来云将如何发展。eWTP走到今天怎样了?上个月eWTP在埃塞俄比亚落地了,是以“eWTP”这个说法的第四个国家,之前还有马来西亚、比利时、卢旺达。我们华为去了非洲,建立了移动基础设施,今天我们的eWTP去了,这是中国的经验,非洲的特产在中国可以买到,这是全球化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对云计算提出什么要求呢?这就是我们项目做了分析时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我们今天也在关注,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中。 概括起来,我们认识到的是中国在推“一带一路”的时候,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像eWTP这样的全球化的云服务需要怎样的云基础设施来给予支持,我们今天的云技术还面临哪些挑战、需要什么样的标准给予支持、我们以什么样的话语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坚持的全球化的趋势怎么给予很好的支持,这是我们项目关注的。

概括起来,我们认识到的是中国在推“一带一路”的时候,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像eWTP这样的全球化的云服务需要怎样的云基础设施来给予支持,我们今天的云技术还面临哪些挑战、需要什么样的标准给予支持、我们以什么样的话语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坚持的全球化的趋势怎么给予很好的支持,这是我们项目关注的。 现实问题驱动云计算的创新,今天大大小小的云不断在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关注几个问题,或者凝练几个问题:一是云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感觉到消费比问题将越来越尖锐,这和其他的经济形态发展很相似、和其他的基础设施发展很相似,一开始大家扩大规模,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边际效应就会下降,基础设施投入越来越大,得到反馈的边际效应在下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和铁路、邮政、电力、航空扩展的过程非常相似,到了一定时候有规模边际效应的问题。 现在看公有云的发展,刚才司长们在讲话中都提到这个市场发展是很快的,细分市场里最大的是SaaS,第二大的是PaaS,过程中我们看到这些服务商都需要用类似ITC这样一种基础服务设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全球的云中心持续增长,在这里面占的成本是极高的、越来越高,这也是影响边际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我们要发展航空很好,但要买飞机,飞机成本是很高的;要发展高铁很好,但是铺高铁是需要花钱的。因此有一个持续投入、再投入产出的问题,到了一定程度都有边际成本的问题。2018年云收入是接近2000亿美元,超过四分之一云厂商用于基础设施投入,这个投入是世界上前三大云服务商的营收的收入,前三大营收收入和所有云商基础设施的投入是相当的,而且有分析这个投入,为了给你提供云服务,我要建机房、买机器、购存储、用电、用空调,等等一系列增长还是两位数,至少占云服务商成本的20%以上,是这样的情况,这和其他基础设施业态提供的有相似地方,这就是消费比问题,一定现在要有所准备。 一个云服务商不可能提供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就像今天不可能一个航空公司解决全球的航空服务一样,一定是多家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用户方的原因,就给你这一家,那成了卖方市场了,很危险。企业上云的一个重要担心是被平台锁定,因此大家都会用多个云。我们这个课题组也是云服务使用者,我们提供开源教育平台、开源软件开发平台,放哪一个云上?我们很犹豫。

刚才董事长讲到上云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哪家云。一个单位使用金融服务时,这个单位的钱一定是存在多家银行的,因此“需要多家”也是这个意义上的服务。一个城市的电力一定是多个电力服务商提供的,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因此,只要多家,对用户就带来了数据切换、数据迁移成本和可能导致的服务中断的问题,这是需要多家,不能被一家锁定,但多家以后又有业务连续性的矛盾,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们被云平台锁定已经成为阻碍企业上云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否让我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云,不要让我来纠结这件事?这也是我们今天关注云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服务模式,今天大大小小的云,世界上有几朵大云,国内也有几朵大云,比如阿里、腾讯、华为,也有很多小云,比如金山云、UCloud都是云服务的提供者,这里面一定有规模经济所谓的“微笑曲线”,通过规模提高边际效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它就会打折,就是你的边际投入增加,边际成本反而下降。这就是今天推动云产业发展在技术上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的问题。投资者说我能不能进入云市场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现在看来是一个挑战,大家都在竞争这个市场,刚才董事长说这个潜力很大,还可以分这个蛋糕,但是进去以后效率怎样就出现了问题。所以和其他产业一样形成联合是必然的趋势,全球化一定是趋势,中间小波兰,习主席讲回头浪都不是事,一定是向前的。因此,这种合作应该从技术层面如何给予支持。 我们在论证这个项目时打了一个比方,航空公司、航空企业是怎么做的?南方航空公司想进入国际市场,它怎么做?论证这个项目时经常跑英国,比如要从中国长沙到英国的利兹,南方航空公司可以开这个航线,但是边际效益很低,荷兰航空公司有覆盖英国的航班,但是它要开通到长沙的很麻烦。我们今天打开的航空公司是怎么做的?不是让自己扩张把所有城市间的航线都覆盖,而是覆盖好自己这个区域有效益的地方,然后建立起一个类似于“星空联盟”服务机制,共享大家的航班资源,给客户带来方便,给自己带来效益。

云基础设施没问题,虽然投资很大,但是所有人数据留在我这,我以后挣钱的机会很多。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数据留在你这,但不是你的,就像我的资金存在银行,资金是我的,不是银行的,银行可以管理它,可以用来去投资,你还得分解这个投资收益。未来数据也是这样的。所以云服务商还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我用数据挣钱,还得给数据所有者分享利益。那么未来这个云还能挣钱吗?华为云、腾讯云还能挣钱吗?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这样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由,此我们提出了“云际计算”,它仍然是云计算,只是我们强调了云与云、云与边缘云、云与用户间的有效协作。云际计算是以云服务实体之间的开放协作为基础,通过多方云资源,包括云上的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方便开发者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定制云服务,创造云价值的新一代的云计算模式。希望实现这样的目标——“服务无边界、云间有协作、资源易共享、价值可交换”,尤其是价值可交换,大家共同获利才能共同发展,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我们希望在此方面有重要的体现。 大家都很这里面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协作模型的问题,一个是协作机制的问题,我们希望建立起云交互云计算实体的抽象模型,在这个模型支持下实现云际构建、服务量化、信任建立、动态评估,这样梯次推进的模型,在利益交换下形成可编程、可定义、可审计的云际计算,实现资源的有效融合。这个融合已经不简单是所谓空闲不空闲,还有利益交换的核算不核算,这些都需要在我们的模型和机制里予以解决。 大家说听到有interCloud、multiCloud、federated-Cloud、crossCloud、superCloud,jointCloud是什么意思?技术上让大家互联互通起来,我们今天讲标准,还要讲利益交换上的商业模式怎么解决,技术不仅支持和解决异构性带来的互操作性问题,还要带来利益的冲突所要解决的利益共享问题怎么用机制来支持,大家说这个是技术要干的事吗?前几年有个词技术“金融领域的技术”,就是希望用技术办法支持利益交换。所以“云际计算”相对于过去的分布式系统讲互操作的这些技术比较而言,我们的云际计算将云提供商的自主协作和利益交换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在我们研究的机制当中注入支持商业模式的要素。它是什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模式,希望通过这个工作把消费者的利益、合作者的利益交换以机制的形式给予支持,这就是我们这个体系架构模型之所在。

下面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推进标准化,在项目立项时提到相关技术要开源,通过标准化的形式,今天讲标准一定要有参考实践可以支持的,不仅仅是文本。在标准院、工信部和相关质检等国家机构推动下,快速推动这件事情标准的建立。我们从2017年1月份开始,在标准院的支持下推进这个工作,这个月13号已经通过了专家会审,这件事情很快就会成为国家标准,我们希望标准不是一个历史档案,而应该是历史推进过程中的主角。云际计算在推动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不是因为这件事情过去了有了标准,而是正在进行中有了标准,是由大向强的标志,强了才在竞争中有话语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标准,除了过去讲的互操作意义上的,还有分布式记帐意义上的价值留存的标准。我反复讲,云计算支持价值交换,重要的是用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给予支持,同时还有对等交互机制,这个机制建好了以后,国内外云商就可以有效合作,就像今天国际上的航空公司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完成资源共享。 这是标准有关内容,时间关系不展开了。这个标准纵向的有通常定义标准的资源层、服务层、用户层,还有横向的云计算写作环境和对等协作机制两个标准,对每家云商不强加,大家对等进来。我经常比方是联合国、WTO的支持,我们在数字空间利用数字技术的支持,这是我们不同于联合国、WTO在数字空间联合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们的标准。协议也采用开源参考实现、采用木兰协议推动这个工作。 未来我们会在这个模型的标准化的支持下,在云际存储、互联和跨云计算方面的标准推进上有积极的工作。同时,在虚拟专云上有更有成效的应用案例,在云际计算上有更多显现,特别是在云际数据交易上希望能有大的突破,使得充分利用云际计算软件定义模型,在打破数据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促成多方数据融合和协作,形成优势,实现“价值共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安全透明”的这样一个良好的秩序。

下一代云计算白皮书正式发布!

下一代云计算技术创新单位正式公布!

团体标准成果发布: 《信息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通用技术要求》 《面向云原生的应用支撑平台》

2019年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2019年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突出贡献单位代表上台领奖!

首批分布式块存储标准符合性测试发布!

首批边缘云标准符合性测试发布

首批OpenStack产品标准符合性测试发布

我是来自腾讯公司的杨鹏。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 当今“产业互联网”概念已经逐步为人所熟知,产业互联网是什么?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生态对各个垂直领域产业链和内部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现在的互联网各企业、高技术企业、通信与硬件厂商纷纷投身产业互联网领域布局产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今天我与大家分享腾讯标准化实践以及标准化如何助力产业互联网的升级。 我的分享将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一、腾讯云与产业互联网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提到了“要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就说明: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二是要促进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是恰恰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与融合,通过智能+、互联网+的方式来实现产业效率与市场价值的共同提升,从而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当前,腾讯对外提供了上千种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场景的业务需求,在这背后是腾讯的数据、技术以及运营能力在做支撑。我们正在逐步从中总结、抽象,把这些积累逐步转化成为工具、组件以及服务等,对外以标准的形式进行输出,联动行业,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绩。 二、腾讯产业互联网标准化进展 腾讯如何做产业互联网标准化布局?我们认识到产业互联网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它所业务更加深入,并且伴随着大量新技术使用,对标准化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于是,腾讯公司在今年7月份的“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上首次发布《腾讯标准白皮书》2019版。在这个白皮书中我们提出“通过标准化助力互联网服务提质增效”的理念,并将腾讯公司在安全、游戏、金融、5G、多媒体以及智慧产业这六大领域标准化研制应用成果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腾讯标准化体系”,结合案例的形式来说明标准化所能够起到的四个作用,分别是:推广实践,解决痛点;规范产业,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树立标杆;打造生态,推动。

我这里列举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标准化方面的重点成果,其中腾讯正在牵头或参与的超过40多项的国际标准、10余项国家标准、20余项行业标准以及20余项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下面我将用四个典型的标准化项目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1、腾讯零信任技术实践及标准化。腾讯的安全团队是基于多年技术和实践积累选择业界最先进的零信任理念及技术路线,保证腾讯员工和合作伙伴在高度复杂网络环境下安全访问公司的网络资源。例如,腾讯的游戏安全团队维护异构服务器资源安全重任,基于零信任安全技术研发出一套完整的身份和访问安全管理架构。腾讯办公网络零信任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保障腾讯超过10万台访问终端以及企业网络办公安全。基于以上腾讯零信任的技术实践和积累,公司标准化团体联合了合作伙伴,牵头立项零信任行业标准,通过标准规范引领零信任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提升我国的网络安全方向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2、基于腾讯20年与黑灰产对抗经验采用。人工智能深度机器学习和网络形成大数据SaaS解决方案,应用到金融、内容、流量分发等安全场景的分析、量化和处置当中,目前服务超过了12个行业1000多客户。基于这些技术,腾讯联合业界企业、第三方研究机构今年《大数据业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对安全风险业务控制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3、云游戏安全实践及标准化和视频应用吐槽云游戏具有五大核心技术,包括:芯片技术、虚拟化技术、音视频编解码以及无线网络和边缘计算。正是基于腾讯自身积累的技术和服务经验结合多年游戏运营能力,腾讯标准化团队和深圳市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在业内首次提出“云游戏参考架构的团体标准”,从而引导技术创新。 4、标准化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腾讯VCT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是基于云、边、端的技术架构,支持分布式多中枢联动智慧中台,通过把非标准化的能力组件变成相对标准化的能力对外输出,为城市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市民源源不断的输送价值。 腾讯不仅倡导和推进标准化,以提供标准化服务能力为己任,同时积极获取标准认证,推进标准落地执行。腾讯从2014年开始便积极落地实施国内外权威的认证标准项目,腾讯产品通过的这些资质认证保证了公司在产业互联网业务能够提供更加安全、高效、高质量的服务。 腾讯还加入了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中国开源云联盟等专业机构,并成为全权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化和检测认证工作。

产业互联网进入了“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同时标准化平台呈现多样化。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标准需求从单一领域应用正在向业务交叉、高度集成、开放协同的方向转变。以我们的经验能够发现,标准研制和应用贴近产业需求可以实现快速演进和应用推广,同时,通过市场化检验,能够筛选出有生命力的标准。 最近,腾讯正在工信部牵头发起的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我们参与的联盟下的标准专委会也正在致力于通过标准工作来促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来推动传统互联网的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互联网安全可靠、高质量的发展。通过这个联盟的标准专委会,我们未来会聚焦云上的PaaS、SaaS、智慧城市、零信任等迫切场景来开展联盟标准的研制和应用。同时,我们会发起产业互联网联盟的标准论坛,组织开展标准成果的征集和评选活动,来推广优秀的标准。

首先,简要介绍业界的变化和思考: 从面向企业核心业务上云解决方案中,可以看到很多应用都是来源于传统业务的改造,改造中都是从基础设施层面发起的。一方面从之前互联网业务已经大量的转移到企业核心业务、企业支撑系统、IT支撑系统里,在这些支撑业务系统里可以看到很多业务都是非常传统的IDC数据中心烟囱式发展方式下承载的。 基于云上的一些发展,过去我们大量业务是利用它通用计算能力、高规格计算能力承载企业的核心应用,而这些应用除了我刚才讲到的互联网应用之外,大量的核心应用其实是有非常关键的标志性词汇代表它,这些关键词也承载产业里大量的应用以及核心关键的产业。比如说,企业的核心应用上云,核心关键是利用它的核心数据库,核心数据库的上云才能牵动上面所有应用的上云。当然,在企业上云过程中,大量的需求来源于老旧设备的改造、容灾系统,因此,多云或者混合云容灾方案势在必行。 第三方面可以看到,由于大量核心交易系统在云上进行汇聚,数据的汇聚带来不仅仅是核心交易系统的高性能、高安全性和高等级的保护保障以及行业规范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会汇聚更多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来源就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很多上层应用、上层变化完全依赖于底层的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所代表的基础软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数据库中间件等全技术的自主创新。在此基础上,面向全自主创新的应用带来了多元算力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不仅仅是面向未来的“5G+终端+云”的“全连接”的概念,也是为发展和发挥更多算力的平台,使得更高性能的基础设施、更多元化承载的平台,来构建商业创新平台。这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多元算力以及在云端汇聚的一些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算力在云上的汇聚或者在云上快速获得算力基础,这些才是我们在面向于产业创新、面向于应用创新、面向于行业创新的基础之上最需要获取的第一位的支持。云上的这个算力可以快速获取,它不仅仅是一种基础设施资源方面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端到端服务能力的获取,是航空公司跟航空公司连接的一种获取。

多场景的应用使得商业模式变现和服务聚焦本行业和应用服务的开发,相应的把基础设施能力、基础设施高门槛变成了平台化的服务。因此,在云平台上多元架构使得我们选择更多、服务种类更多、连接的航空公司更多,使得软件、硬件在预集成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原来很多标准工作直接面向客户。当然,在多场景支持下,使得很多基础资源变成基础的方案,比如说变成我们高性能计算的方案,而这些高性能计算方案又连接着混合云的线上线下,使得大量的连接做得比较平滑。大量全技术堆栈伙伴形成了更丰富的生态,所有这些生态面向的是最终消费者。所以云资源是快速汇聚产业力量、快速推出新方案、快速推出新商业模式的一种必然,上云成为我们所有企业的基础资源。 因此,华为云在推出鲲鹏云和解决方案时,也考虑到我刚才讲到的几个重点和关键点。大家从这页可以看到华为云鲲鹏云的服务是开放式的,基于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的芯片不仅仅是算力方面的芯片,它当然包括了计算、存储、网络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全业务系统、全核心组件的基础芯片。而基于云平台的操作系统以及我们在上面提供的一整套设备,包括整个基础算力基础之上,形成对外统一提供的云服务的基础。这些云服务基础长大多元算力的考虑,华为云平台上不仅提供X86弹性服务,同时提供基于ARM架构下的鲲鹏云服务平台,使得我们有更多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多是发展上面介绍到的技术生态、产业生态以及开发者生态,所以大量最佳实践是大家服务于大家。任何我们之前躺过的坑、处理过的案例都会在华为云社区和公开场合发布出来,为产业提供降低技术门槛的基础平台。 同时,面向产业,我们大量发展各种各样应用类型伙伴,使得应用类型伙伴的基础能力和软件能力第一时间在云上获取资源、实现适配,在适配基础上变成快速获取镜像的方式为业务系统所使用。面向广泛开发者,我们提供的是大量高层级的服务,比如面向鲲鹏人才培养专业服务、移植专业服务,都是为了保障业务系统平滑的从X86系统、从其他业务系统迁移到鲲鹏云平台上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面向产业各个层面推出真正类型的培训和赋能,使得在很多场合下快速获取学习资源。

华为云鲲鹏云服务解决方案是面向全产业的基础设施能力,禀承“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原则,中间不做股权投资的方式,推进面向产业界清晰的利益边界、数据边界、责任边界。基于华为云鲲鹏云解决方案,全系列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基于产品层面,我们推出的鲲鹏裸金属服务最高可以达到2颗CPU128核算力,多核乃至重核算力使原来并发式服务、大数据应用更多任务进行,这种效率提升远比之前我们用单一计算架构所采用的方式提升的性价比更高,一般情况下可以提高在20%左右。这样基础能力平台的提升会对于业界、上层应用是质的飞跃,也是更多选择。 鲲鹏弹性云服务器由于CPU是全架构自研性能,可以进行底层调优,性能提升15%以上。基于鲲鹏容器服务以及上层服务,使得线上线下混合云部署一键式切换,乃至公有云和私有云跨云管理方式变得非常灵活。 给大家简要介绍目前在华为云鲲鹏云服务面向企业核心业务的解决方案,有几个关键点:全自主创新硬件软件、全技术堆栈在云上可以获取全面的资源。不仅仅是云服务器、云存储、云计算、IaaS、PaaS能力,还包括全技术堆栈核心国产数据库、国产中间件、国产操作系统等等各方面资源。我们面向各行业创新,重点面向企业级应用、高性能应用、web化应用。面向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我们刚才讲的几个关键词有了落实的基础,比如我们可以把X86上Oracle数据库迁移到华为云鲲鹏云服务上的PG数据库,乃至国产数据库,乃至华为自研的高斯数据库。我们也可以把通用级组件、开源化组件变成商用级组件。以及可以在此过程中帮助客户,不仅实施鲲鹏云移植和迁移过程,还可以做上层应用改造、容器化改造、微服务改造,使得业务系统实现丰富的生态,同时也可以在未来软件转型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在云上可以提供300多种应用适配,做了100多个基础组件的最佳实践,面向大数据平台、容器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有各种各样套件式的组件。所有这些能力加在一起,才是面向行业应用创新和升级的基础。

基于这种应用有更多的可能性被激发出来、更多商业应用检查被激发出来。比如华为云鲲鹏云手机解决方案,基于ARM系统跑上安卓系统,在端侧、手机侧有大量应用,之前在服务器侧都是单一架构,在这种架构基础上势必涉及到指令翻译,中间计算资源开销、效率开销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云上提供基于ARM架构的鲲鹏云服务,两边端侧和云侧基础架构平台是一样的系统,减去中间翻译开销过程,使得上层编译和开发变成一套系统,从技术能力和性能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有很多解决方案是基于传统的,比如面向互联网、游戏的帐户类型应用,变成大量信息端侧收集汇聚到云端,通过后端大数据云平台分析使得数据分析通路打通,更多面向公私数据分离、政企应用高性能、高并发、高数据连接的应用在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器上,乃至加载到端侧手机应用和大数据平台应用成为可能。 刚才讲了大数据解决方案,在云上大数据解决方案基于华为云鲲鹏云服务,使得基于对象存储算存分离方案成为看,大量数据存储在成本更低的对象存储里面,通过算存分离的方式使得计算节点增加的同时不增加存储的开销。另外,我们通过多种通用接口使得数据的交换变成一种标准。同时,基于鲲鹏云服务上的算力本身是重核算力,非常适合大数据平台多并发高并发能力,高并发能力会激发出更多算力可能,基于重核会跑出更多任务,使得性价比提升更高,这是基础计算平台能力为大方案带来的价值。 我们基于此可以看到,传统的计算平台里大量的是性价比和基础算力的能力,基于华为云鲲鹏云上的高性能计算方案,不仅融合的是基础算力平台、多核平台以及经过调优的HPC的调度系统。同时,在这上面也有大量软件和行业应用进行了适配,举个例子,基因测序、气象、环保等行业都是大量整型类型应用,开销和功耗是巨大的,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和解决方案所提供的重核算力会使得性价比提升到更高。在面向重要行业高性能计算的要求,同时实现大量重核应用的场景下变成可能。

基于此可以看到,传统的计算平台里大量的是性价比和基础算力的能力,基于华为云鲲鹏云上的高性能计算方案,不仅融合的是基础算力平台、多核平台以及经过调优的HPC的调度系统。同时,在这上面也有大量软件和行业应用进行了适配,举个例子,基因测序、气象、环保等行业都是大量整型类型应用,开销和功耗是巨大的,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和解决方案所提供的重核算力会使得性价比提升到更高。在面向重要行业高性能计算的要求,同时实现大量重核应用的场景下变成可能。 但是在这种行业下,不仅仅是我刚才举到的气象、环保、农林、水利,大量政务类型的应用成为鲲鹏云服务的可能。基于自主创新平台,使得我们不仅仅在高性能的平台基础之上,同时也能够叠加更多未来国产化创新组件和更多国产化应用的可能,这些应用的可能会在很多性价比情况下去改变原来我们传统的对于传统业务链上、传统数据链条的依赖。 基于此,还有更多连接的可能,基于华为云上鲲鹏云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很多部署的能力从大云的机房变成我们的专署机房,从专署的部署模式也可以延伸到线下客户指定的机房,这种连接会把很多高性能计算、云上深度计算和未来新的技术沉淀到我们原来的传统业务模式之中,真正改变Cloud1.0之前的老旧业务系统,使得企业的过去和未来完美的连接起来,这也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方式。这种连接也突出了从原来统一的X86架构变成多元化架构的一种连接的可能。

高性能技术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是面向于产业所推动的一整套的服务,立足于从今年的7月份发布了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和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短短几个月时间,重点面向三大块主要方向去进行拓展: 1、面向政企业务或者基础资源,大量为大家铺设相应资源,我们与行业、各地政府、协会等联合起来,基于大量产业云的方式,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资源获取。可以快速的以纯商业视角获取更多便利,获取资源全技术堆栈的能力,目前有近10个产业基地相继落地,未来还会有更多,产业基地里不仅仅有纯的基础设施,还有大量行业应用伙伴加持当地的产业创新成为可能。 2、重点面向企业行业。尤其是与龙头企业一起进行行业创新,金融、政企、大型互联网化应用、教育行业等等这样一些基础设施能力拓展,使得行业类型应用、行业类型软件变成我们服务的平台。不仅仅是简单的迁移和移植,更多是发展面向行业市场的软件升级、软件SaaS化改造。 基于这些应用,更重要的是发展基于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能力,同时把这些经典案例,原来躺过的坑、走过的路变成案例和素材,与高校和各种各样培训方式结合起来,为产业界同事和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使得大家快速理解华为云鲲鹏云的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迁移和技术能力,同时可以大量在我们社区里做分享,面向整个产业界推送基础方案。

与我们的伙伴一起推出的方案尝试,拿出来大家分享,推动自主创新产业能力。比如用友大型ERP平台进行测试,华为云鲲鹏云服务解决方案,基于OLAP操作系统和永友ERP软件,这里是3000人并发,相当于4万-5万人集团企业同时在线,这种真实业务场景不仅仅是对软件方面的考虑,也是对国产技术堆栈和对于自主创新硬件环境平台云平台的性能考验。经过这样的测试和能力,不仅验证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也面向真正的商用做了第一步尝试。现在已经有商业客户基于华为云鲲鹏云服务部署用友的NC业务平台。因此,我们未来面向市场推送自主创新的一套环境。 同时,我们看到很多服务类型伙伴加持到行业类型之中,面向服务产业,是在未来云计算领域向业界共同发展和推送的相应产业。在传统的业务中,大家认为资源、产品的概念未来变成端到端服务,航空公司不仅仅是对等航空公司之间的对接,可能是面向于航空公司加持周边的生态和上下游的一整套的服务体系。比如跨平台数据库、核心数据库和核心应用系统的迁移,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具有这样的方案和能力之后,可以面向未来真正的自主创新领域去拓展一步,同时为上层企业客户和应用客户带来新的价值。 最后,华为云也在发展生态,华为云是平台厂商,基于责任边界和利益边界可以更多把产业链上的生态伙伴、应用、服务、垂直技术堆栈上的厂商和伙伴加持在一起变成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凌云计划”,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市场中来检验和适时,共同推动产业标准化和开放,面向国产化、开源等各方面的产业方案发展,把鲲鹏生态带到全球,同时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为我们所用。 基于行业创新,这个应用非常关键,行业上的创新要聚焦行业本身,这点是面向未来大量从应用视角上牵动产业升级创新的一种可能。因此,鲲鹏凌云愿意与在座各位一起形成面向产业创新、形成行业升级,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和民族产业走向全球。

联想数据中心集团高级软件架构师雷鸣:联想数据中心集团是2014年从IBMX86数据中心集团收购,以这个为主体发展的联想 数据中心集团,始终保持开放合作方式,和标准化组织、合作伙伴、客户共同合作,推出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开放合作标准解决方案。 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提到云,联想虽然没有提供公有云服务,但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私有云服务,为客户搭建混合云,给客户提供连接比如腾讯的、华为的、阿里的公有云的混合云的方案,和合作伙伴一起给客户提供业务解决方案。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DMTF and Redfish Overview”。前面各位嘉宾提到标准化重要性,互通互联和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基于标准做的。王院长讲云计算时提到现在云的发展,云计算厂商的云基础设施未来几年还会以每年两位数字的趋势增长。我们的云计算厂商跟企业上云是一样的,一般不会只上一家云,王院士提到互通互联“云际”的概念,云厂商购买云基础设施也不会只购买 一家的云基础设施,比如联想 、华为、浪潮 、华三都提供云基础设施,它会购买 多家的云基础设施,然后在云基础设施管理上提供互通互联,一套管理多家的,而不是每家都搞一套,通过标准的方式做管理。

DMTF简介 DMTF这个标准组织是致力于在云基础设施IaaS这层提供标准管理方案,可以提供多家厂商的互操作性。Redfish是DMTF正在推的,基于RICCPI(音译)一套对云基础设施管理的标准。 这是对DMTF基本的介绍,它成立已经25年,包括有65家公司作为它的会员,在中国区有专门的DMTF中国区,欢迎中国的企业加入DMTF这个组织和DMTF中国区,来促进这个标准化工作。同时,它还有产业联盟,和很多企业、单位大学有很多联盟,一起推进标准化的方向。推进的标准是在云基础架构这层、在硬件这层,比如存储、服务器,on-platform和off-platform,上一层标准化管理方案。 有60 几家大的公司组织参与到DMTF一起推进标准化组织,上面列的是DMTF董事会成员,联想 是在DMTF董事会里,致力于以开放方式和标准化组织合作推进标准化进行,促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发展。DMTF在中国有专门的中国区的分布,欢迎业界企业单位能够加入DMTF中国区。 这是DMTF的产业联盟,不是一个标准组织就能把所有的事都干了,跟不是一个航空公司把所有的事都干了一样,要跟行业内组织、大学等等联合在一起共同推进发展,包括电子标准院、中国通信标准协会以及全球其他很多组织,怎样能够制定标准,互相之间有协同协作,同时有互操作性。 这是DMTF推进云基础架构设施管理时都涵盖哪些,我们主要是在IaaS这层,包括对底下硬件本身platform管理,对服务器、存储、网络的管理,到上面虚拟化的管理,再到云基础架构的管理,它都有相应的标准。从最底层到云技术架构管理推行的标准,业界已经被云计算厂商、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的厂商使用起来。

Redfish DMTF推出很多标准在云计算基础架构里,我们今天重点讲讲它正在推行的Redfish,是我们云基础设施在硬件这层,包括对服务器、存储、网络怎么进行管理。原来也有很多方案标准在管理,但是新的云计算的发展和服务器海量增长和应用变化,老的标准已经不能很好的对现在云基础服务进行管理,怎样能够跨平台、互操作性更好、跨厂商管理,同时把我们的服务器、存储、网络都管理起来的标准。 这一页是介绍Redfish到底是什么,Redfish是新一的套对云计算基础架构管理的标准,它是基于HTP的,曾经不是从零开始的,是基于现有的标准站在巨人肩膀上做,是基于4.0数据定义的协议。它是基于HTTPS,扩展性、安全都是基于成熟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 第一版是Version1,里面包括多节点服务器的管理,还有Racks,X86和ARM都可以涵盖 起来。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边缘服务器。另外,它在不断演进,2014年Frame建立起来,之后每年几个版本不断更新演进,从最开始的server,到存储、网络,扩展到去管理存储,跟greengrid合作,对数据中心里的电源管理也包括起来了。 最核心的是互操作性,我们为什么推出新的一代?不可能一家厂商提供所有的云基础架构,肯定是多家厂商的,怎样对多家厂商提供不同服务的设备互联互通的管理起来。因为它是基于resEPI(音译),现有成熟的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它的可扩展性非常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混合云,在这种架构里可以很方便的被应用起来。还有安全性,TSS等这种比较成熟的安全标准。同时,既是machine又是human。 Redfish-AhybridIT,混合云或者公有云都提供很好的对网络基础架构的管理。利用现在比较通用的网络和webservers的标准,对现在硬件的S,服务器原来单机能力,我们可以扩展到单机、支持4个cpu、8个CPU甚至16个CPU的,到云这个时代是更大量的服务器,比如云服务器到几千上万台服务器的管理。安全基于SSL等保障数据管理、云基础架构管理的安全性。基于REST、JSON,扩展性、操作性方面。2014年成立标准,业界很多公司联合起来觉得过去的已经不能满足现在IT架构的基础,2015年8月份推出一个标准,后续因为业界发展需求,它发展很快,每年有3个版本的迭代,发布新的数据模型和协议标准。

王院士提到这些标准不光能落到纸上,它是一个文档,还要实际去落地,有开源的套件、代码,让大家把它用起来。这是DMTF提供的东西,这是它的文档,还有它提供的mockups,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大家可以利用起来,它还有forum,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出来,互相讨论。包括它发布的一些白皮书,和帮大家实现和利用Redfish新的云基础管理架构标准。 这是举了一个例子,它用Python很简单的用三行代码把基础管理信息拿到。这是它的RESOUrCeMap,它是一个树状结构分层的,上层的提供基础的管理,后面一级级往下具体深化到resourse资源,比如对某颗CPU、内存进行管理,对某个风扇、电源进行控制,同时,它提供灵活的模式,这个标准每年有3个版本的发布,不断有些变化,有些新功能加上来,了解底下的软件版本更新了和有什么新的服务,它提供“发现”服务,你可以去发现,有新的东西可以被利用起来。 在github上开源,不断有文档出来,同时在github上放了很多code,工具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利用Redfish这个标准的接口来对云基础架构管理起来,还有它这些mockup ,去测试标准有没有什么问题,工具都以开源的方式在github开放出来,大家可以去下载和应用。 联想服务器完全遵循了Redfish标准,目前联想的服务器和存储都是以Redfish对外提供接口,同时联想 自己也在github上发布了很多,比如把联想 服务器、存储管理起来,怎么用Redfish代码,我们发布了很多脚本,大家都可以去下载,方便大家利用起来。 DMTF标准化组织欢迎大家的加入,这是加入的发展和连接,大家可以看一下,也欢迎大家加入DMTF中国区。

周平: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坚持到最后,标准这个事情已经讲了9年了,如果没有新东西,就会讲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今天上午的环节有院士、腾讯同行、联想同行等分享了新观点,说明对标准继续有新需求。 今天我从四方面给大家做简单分析:第一,找找标准化新需求在哪里,第二,分析进展,第三,回答根本性问题,标准价值到底有哪些方面,第四,规划下一步蓝图。 一、云计算产业生态现状 1、今天上午云际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创新和融合发展是当前最新趋势,我的同事收集一系列数据,私有云的70%企业都在使用开源,80%内部部署的开发软件都是在云上或者云原生,像容器这些新的技术,60%的用户都在考虑用新的技术,发展形势也在比较。总体来讲,5G、AI+区块链这些新模式新技术出现时,必然会对云产生新需求,这时标准的第一个架构就出来了,像今天院士讲的标准的第一个价值是引领发展的价值。 2、云的部署模式灵活多样。我们做了初步的分析,现在多云策略占了80%以上,说明云在信息化和组织内部的定位,公有云现在相对来讲小多了。这张图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市场很大,但是大在什么地方?大在多云策略上来看。80%以上的多云策略中有50%是混合云,但没有进一步细分在混合当中公有和私有到底各占多少,这是比较复杂的数据问题。有预计到2020年90%利用混合云来构建基础设施,大家看了白皮书就很清楚了,为什么出现混合、为什么出现多云,都有它的发展原因和规律。

3、上云成效显著。上云的市场在哪里?工信部连3年出台政策,大型企业80%以上都属于多云模式。把业务搬上云的比例在明显下降,但是从市场来讲,以浙江为例,浙江企业在云在全国还算做得比较好的,仅仅是10%的企业上了云了。同时,大企业又不断把自己的业务往云上走,这说明什么问题?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中小企业毫无疑问使用公有云场景比较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像在座的华为、阿里、腾讯等等的市场增长在此方面是比较明显的,这是市场还需要标准。 4、规模优势依然明显。我们近一段时间有个理念,可以和产业界朋友分享,一项技术能够成为产业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它能够成为基础设施,像云就有这种特征,既然是基础设施,它就必须讲规模,不能孤零零存在,要和其他的技术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做匹配,我们也分析了国内国外的发展情况,在头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天参会的几家的公有云企业在这方面感受非常明显。在规模化基础上标准解决什么问题?标准首先是解决规模化的问题,就是标准化要能够为规模化做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5、国内开源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成熟。现在我们做了个分析,在top20私有云企业当中,开源技术占了7成,闭源占了3成,二是使用的开源产品已经到了50%比50%,说明开源的优势很明显,同时,它需要标准化也很明显,它的类型很多,都是各方不同协作,相互之间互联互通,引出了标准需求未来往开源上走。 以上是我分析了市场、技术、业态和发展模式,是回答了一个答案,我们要积极推动标准工作。

二、标准化工作推进情况、 从时间轴来看,今年正好是2019年了,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正好10年了。2009年11月JTC1成立SC38及云计算研究组。20120年中国指派专家担任秘书,云计算标准预研究工作启动。2014年CESI发布云计算基准库1.0版,我院开始通过了标准符合性验证测试手段推动云计算国家标准的应用,2015年12月累计颁发实施8向国家标准。也是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动的过程。 我们2015年发布了《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全国100多家企业参与了这件事情。《参考架构》回答的是生态问题,和互操作和可移的问题以及服务,最后就是安全。 工信部发的三年行动计划对原来的标准化进一步聚焦和提出要求,一是云计算标准体系,继续走标准化路径。如果标准不用,它就是个文档,最多是个高质量文档,所以标准要用,团体标准化和国际化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通过测评方式推动标准的落地应用。 做标准的对这张图都很熟,很多同行参与了这件事情,今天来看,每个方向都有了覆盖,标准的组织比较多,现在发布31项国家标准,这个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标准的内容,词汇回答了什么是运算,参考架构回答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等等一系列。另外,大家从标准的分布发现一个问题,技术和产品这端是属于标准化的热点,这反映了什么问题?云这个领域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讲了很多技术。 另外,开源的问题,明天主题是“开源”,这段时间我们分析了两个基金会,一个是Linux,一个是OpenStack基金会,发现开源社区的建设,标准在里面是保证工作,比如Linux分别为很多规范,如果没有这些规范的支持,后面做开发、应用集成就缺少指南。再举例,openstack有个根本性的标准叫openstack架构指南,它产生的项目都是在架构指南框架里产生的,核心是把路线图规划好。但回到国内,因为我们有自己发展的诉求,别人已经做的事情了,那我们没必要再做,但国内开源围绕几方面,一个是架构,二是建设和运营,这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完全照搬国外的不一定合适,最后一块是项目应用,从这三个维度构建开源标准体系,但是这个开源标准体系本身是和云相关的。

三、标准化工作的价值 1、标准统一云计算认识。这套标准有一套很完整、复杂的理论,但是我认为它是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能做什么业务或者赚什么钱,第二个问题,你怎么做业务,承载到系统上,比如“四横五纵”,每个企业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的业务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到目前为止,这个标准非常经典,已经发表了5年,现在企业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2、基于标准保证云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用户总是在抱怨研发和交互之间产生矛盾,市场总是在争论,所以需要作为标准作为尺度。我们2018年发布了《云服务运营通用要求》,国内主要的公有云、私有云都通过了这个评估。 3、基于标准引导云计算产品的产业化。为什么提到产业化问题?我们帮用户建很多云,两个问题一定要通过标准回答,一是为什么选择这个云,二是建完了之后系统怎样。经常看到标书上写产品符合什么标准,验收要符合什么标准,这样它的作用就很清楚了。它是把用户的需求承载下来,把技术研发的成果固化下来,达到引领产品产业化的问题上来。 4、支撑云计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个由五个问题来看:第一,如何建云?虽然大家今天认为这是小儿科,但是在多云、异构、多边协同、云际场景下还是需要标准作为支撑的,这时参考架构标准不能有效满足复杂场景。第二,怎么选云?依然是个现实问题,怎么选满足我需求的云。第三,怎么上云?上云很复杂,如何一步步往云上走。第四,上云后的效果怎么评价?像我们今天发布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就是企业上云的效果评价,上云之后值不值,有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5、云专业人才怎么培养?我们基于标准开发相应的培训课件。这些方面都有进展,和行业发展正好匹配起来。

四、未来工作思路 基于前面的三个问题,标准需求在哪里、进度在哪里、标准有什么用,最后给大家简单规划蓝图。就是在2020年我们工作的想法: 1、标准体系。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要做更新了,因为今天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2、标准研制。有了标准体系就有了蓝图、路线图,所以我们要把蓝图一个个勾画出来,在标准研制上,包加快AIops、DevOps等新技术结合起来。另外一个是加快需求侧企业上云评价等重点标准研制,现在数字化转型是整个社会都在提的问题,不仅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在谈,所以我们会围绕此制定需求侧标准。 3、开源创新的问题。我们接下来第一个为切入点的是回答中国场景下怎么构建和构想开源架构。 4、应用推广。标准一定要转化成产业,标准做出来是和产品、技术、服务、市场紧密相连的。 以上是我简单给大家做的介绍和汇报,再次感谢各位业界同仁的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周主任!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上午主会场的演讲到此结束!

12.17日主论坛演讲正式开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业界同仁,大家上午好!我谨代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各位嘉宾出席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院各项工作的领导和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届大会为期2天,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开源引领”,很高兴和各位新老朋友共聚一堂分享我院在开源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与业界同仁一起为建设我国开源生态贡献智慧。 开源已成为软件业外向开发、协同创新、多元共治的标配模式,建设新型软件生态的关键环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配置,全球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工信部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发挥开源社区对创新的支撑促进作用,强化开源技术成果在创新中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式、协作式、国际化开源生态”,为我国开源社区和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在政产学研用各方齐心协力推动国内开源生态建设基础上,我国产业界形成一股开源热潮,从最初的盈盈微光到今天成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支撑力量和活力源泉。

在构建开源基础理论方面,以《标准》为抓手制定开源规则,开展开源标准化顶层设计,构建开源标准体系,重点面向开源生态建设中的开源许可证和代码质量等痛点问题,研制一批开源团体标准,并联合国内、高校、企业和法律界专家,自研木兰宽松版许可证,在5个月内超过1700余个开源项目、3400余个开源仓库已采用该协议,得到业界广泛关注。 在开源社区建设运营方面,打造木兰开源社区,凝聚国内已有优势,形成汇聚多方资源的开源社区和代码托管平台,探索构建运营体系,汇聚托管首批国家科技项目开源成果,提升我国国家项目成果的开源转化。同时,持续开展“中国开源黑客松”等一系列社区开发者活动,提升开源代码质量、推动开源项目广泛商用。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代表中国国家成员体,跟进ISO IEC JDC1(音译)开源软件研究组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中国开源贡献物,提升国际影响力,与openstack基金会在中国开展全球范围内首个区域性产品联合测试认证,共同推动完善中国openstack开源生态。 国内开源生态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界共同维护,我们期待在2020年与产学研用各界继续深入合作,推动形成我国开源事业新格局,助推开源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潮流,共同推动我国开源事业迈上新台阶。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来宾朋友对本界大会的关注与支持,预祝大家在本次会议中获得收获,谢谢!

尊敬的林书记、孙院长、周教授,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跟高兴参加本次会议和大家介绍一下分享我们企业上云的最新进展。今天我要跟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企业上云的有关情况,主要总四个方面,首先跟大家赘述一下企业上云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转方式、调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宏观期,刚刚结束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这一点,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我们知道云计算是信息技术服务按需供给,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模式,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形态。而且云计算也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业务发展的基石。在此情况下我们将企业上云提上了重要的节点。企业上云是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应用需求,使用云服务提升自身管理业务水平重要的途径。从企业自身而言借助云上软件的应用和数据能够提高它的生产效率优化流程,加速的推进新产品和新的模式。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我们以云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流带动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以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的连接和协同,重塑整个生产模式。 从我们云服务商和广大的IT供应厂商而言,企业上云为我们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我们很多软件企业面向云的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此情况下我们联合各地主管部门推动了企业上云的工作,各地纷纷相应从四方面开展了各项措施: 首先,出台相关的政策,完善工作机制。2017年以来到目前为止接近30个省市出台了上云的支持政策明确了目标,而且很多省市把它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涵盖省市县三级协同机制,定期的通报工作进展,有效落实了这个任务。

第二,加大了资金引导力度,激发企业上云的动力。各地结合自己的情况采取措施也不一样,像浙江“三个一点”,上云企业自己出一点,云服务商让利一点,政府补贴一点。山东省出台云服务券的形式,企业自助上云,根据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还有像河南给予奖补的形式,其他的一些地方也有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我一次性的付给云服务商一些购买服务的费用,由它服务当地的企业。,资金的注入为企业上云注入了有效的动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宣贯培训。今年很多省市都已经实现了各地市的全覆盖,山东、河北走遍所有的地市开展宣贯,有效激发企业上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树立典型标杆,通过标杆引领大家上云,这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山东遴选了一些典型的云服务商来给用户进行推荐,不仅是包括了IaaS的厂商,包括行业SaaS的服务供应商,以及配套的系统集成商。用户侧很多省市选择典型案例作为标杆引导企业上云,江苏省评选了五星上云企业作为示范,加大推广力度,引导众多的企业来上云用云。 最后,注重多方协作,我们知道上云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单一的行为,需要云服务商,行业组织共同的努力,这方面很多省市创新工作思路。很多省市建立了上云的平台,提供各种政策的咨询、统计分析、监督管理的职能。河南组织了专家团为很多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服务,来提供个性化的引导,来支持企业上云。多方努力下我们企业上云取得了进展。

首先是上云企业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2018年我们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增上云企业超过40万,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统计五个主要省份,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江苏,这五个省份加起来超过了15万。这方面的过程中加速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大量的新兴案例,有效助推了我们数字经济的增长。 第二,促进了我们软件行业快速的升级。我们也能感受到在过去的2018年和2019年云服务商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很多云服务商三位数翻倍式的增长,广大的云软件企业也借助这个机会实现了快速的升级,像我们传统的软件企业,例如像用友、金蝶,云的业务收入在整个企业收入中占比也是快速提升。 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同时,我们依然注意到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首先是企业上云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虽然各地也进行了大量的全覆盖式的宣贯,但是很多的企业依然对云的认识和上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认识不足,上云企业的比例占整个规模以上的比例依然不高。 第二产品服务供给不足。大量的企业上云带来了需求的爆炸式的增长,除了传统我们IaaS之外,很多的上云企业提出了个性化、多样化、面向行业具体的需求,这些需求目前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也造成了上云企业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另外已经上云的企业用云深度不够,很多的上云企业停留在我购买云主机、云存储、或者简单的网站、电商、OA上云没有深度的用云,挖掘云上的数据价值实现业务创新和重构。另外上云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风险。这两年虽然我们云服务商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数据丢失,宕机这种情况还是依然存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上云企业的有效合法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对上云用云存在一定顾虑,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政策体系。

第三部分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当时实施指南的内容,我们主要三方面给上云做了指导和建议。 第一方面给上云企业的,我们给上云企业操作性的参考,指导企业合理的定位有序上云。 第二方面给各级的工信产业主管部门,多方面做好支撑和服务,促进供需对接,有效进行对接。 第三方面提给我们广大云服务厂商和IT厂商的,希望大家加强协作,为上云企业提供好服务。 从这三方面我们列入总体的要求,希望到2020年实现上云企业一百万家,我们目前看进展还是很有信心完成目标,同时我们再次强调上云的原则还是企业要从自身的业务需求出发,通过上云解决自身业务的痛点,来实现提质增效,而不是简单为了上云而上云。 从这个原则和目标出发,我们三方面进行了细化,首先针对上云企业的,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制定合理的部署模式,选择合适云服务稳妥有序的上云。不同类型的企业适合云的服务模式不太一样,小企业更适合公有云,大中型企业更适合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方式,在IaaS、PaaS、SaaS我们列入了常见的云服务,每种云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不同的问题,企业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上云步骤我们列入了关键八个步骤,从需求分析、可行性评估、选云厂商、设计、部署、验证、运维保障、效果评估,八个关键节点列出主要的注意事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适当电话,有序的上云。 第二方面提给我们云服务商IT厂商,希望大家借助这次难得的契机,抓紧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帮助企业上云、用云,同时配合我们的主管部门,通过建设上云体验中心各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最后为我们各地主管部门提了一些要求或者建议也好,希望从五方面落实企业上云的政策。包括建立推进机制、建立专家委普及上运的知识。第二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上云的企业提供保障包括探索利用保险的机制。第三云上的双创,创造一些新的业态和模式深度上云用云。最后出台上云评价的标准。最后落实网络安全法要求,做好云上的信息安全保障。

结合我们前期的工作进展和我们指南的一些内容,最后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信软司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主要五方面: 第一,继续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宣贯实现了很多地市的覆盖,很多已经到了县里,客观来讲在精准程度上可能还不够,我们下一步提高我们宣贯的精准程度,比方说我们面向具体的行业,具体的领域,依托我们行业组织有针对性的实现宣贯,帮助企业真正了解上云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我们希望云服务商建立企业上云的体验中心,不简简单单的通过宣传册、PPT、会议的方式宣贯,通过更形象、更丰富、更直观的方式,促进供需的对接,上企业真正体验到上云有什么样的价值和作用。 提高我们产业供给能力,前期依托我们中院标协指导第三方机构建立了云服务商的评价标准,依托标准来指导我们云服务商提高业务水平的质量,得到业界广泛的支持,已经有小200家云服务商开展了符合性的评估,进一步的加大力度,从更大的分为范围引导企业依托标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支持我们各地建立开发云的平台,很多我们云厂商今年注意到这一点,和各地建立合作,搭建一些软件开发云的平台,依托云平台一方面很多的传统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在云平台做快速的开发迭代,丰富我们SaaS应用实现自身的转型。另外一方面利用云平台也可以跟大专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培养我们产业的人才。

第三,构建效果评价体系。我们上云不是简单从0到1的过程,我们希望它是从1到100的过程,可以实现深度的用云,真正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依托我们标院联合各地的主管部门,以及很多的厂商制定了一个企业上云的效果评价标准,目前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文稿,正在征求意见走流程,希望从上云的比例效率提升的程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上云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够指导企业按照标准深度的用云,真正发挥上云的价值。 第四,完善我们的配套支撑的体系,这个方面我们将鼓励各地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真正企业上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也鼓励我们第三方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广我们云保险方案,就是说希望企业通过购买云保险,一旦出现了宕机或者数据的丢失等情况,能够保障上云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补偿。 第五,发挥我们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面向各地遴选了典型的案例,遴选出60个典型标杆进行应用示范推广,今年我们向各地发出了征集的通知,希望各地再给我们遴选一批典型的案例,明年我们还会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更大力度推广典型案例,持续扩大我们上运的影响力,促进我们企业上云的规模化推进。

木兰开源社区系列成果正式发布!

第四届优秀云计算开源案例评选颁奖名单共公布。

第二届优秀开源项目评选获奖评选结果!

第四届优秀云计算开源案例评选特等奖!

优秀开源项目二,三等奖。

第二届优秀开源项目一等奖!

周明辉:《木兰协议的产生和未来——关于开源治理》主题演讲。

我不在这里强调开源的重要性,但是开源本身能够吸引到其他公司优秀贡献者甚至全球贡献者为我们带来创新,为我们带来面向未来的能力,这是开源在今天就吸引各个大公司很汹涌加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看今天,相比10年前、20年前,一个人发起Linux内核社区那个,今天的开源有什么重要特色?首先,像Linux内核和openstack这种,相比以前它的复杂度是大规模增加了,比如像Linux内核第一个版本大概1万多行代码,到今天的版本已经将近3000万行代码,大家想,这个数量级的复杂度几乎不是一个人能够控制的。 第二点,相比志愿者的参与,今天的开源有非常浓重的商业参与的色彩 ,Linux内核一个版本大概有200多个公司参与,openstack一个版本有100多个公司做贡献,这种那时候的商业参与相比以前我们个人英雄主义的开源参与,这其中它是不是有一些本质会改变?这些都是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点,今天我们动辄讲“开源生态”,是因为在今天的开源社区之中有很多角色,包括公司、政府机构、开源基金会、个体开发者和个体用户,大家都在围绕核心技术、核心软件做开发、做运营、做维护,彼此之间形成依赖链、软件之间形成依赖链,这之间的复杂依赖也是生态一个关键特色。

我们再来看,目前国际上开源是欣欣向荣,目前国内也是蓬勃发展。中国开源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第一,大家知道,无论是华为还是BAT,对国际开源有大量投入,Linux内核和openstack,右图给的是2015年对Linux内核前20名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大概在第十几名,贡献了1%的clodepatch,大概2016年是0.8%,2017年是0.5%,这样的一个力度 。同时,企业目前也在把自己的项目开源出来,像腾讯的tas(音译),微服务框架,华为的servicecomb(音译),百度的paddle,代码平台我们所熟悉的gitee、coding,腾讯已经把coding买了,国内院校等等都是在代码托管 平台上的倘若。 这是我们做开源数据研究的,自己去网上爬下来的数据,给大家展现的一张表,这张图展现的是中国企业从openstack第一个版本到第18个版本,2018年8月30号这个版本Rocky,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各个企业在其中的贡献,包括codepatch(音译)的数量,以及在整个codepatch的例如,这条线是中国所有企业加起来,第一个版本0000,到第四个版本是千分之零点四,现在可以达到14%、15%,这种力度 。各个公司在其中的比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基本上是在持续增长的,这也是中国云计算、云平台得以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这其中,从公司的角度、从个体开发者的角度,都有一些很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挑战,从技术挑战到治理。我这里列了几个问题都是我们在跟大企业交互时面临的很头疼的问题,比如:我的上游是Linux内核,我自己做个操作系统,我的上游是openstack,我自己做个云计算平台,那么我怎么去跟它同步?当新版本发布新特征时我是不是需要到我自己的商业版本之中?我开源出一个自己的商业项目,那么我怎么去开发一个本地社区?怎么去吸引全球的、全中国的贡献者?以及现在全世界互联网上有那么多新兴技术,有一些技术在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会大爆,我现在能够找到这个爆发点在最初的形状吗?这都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开源治理方面,前面从周主任到各位领导都已经提到了,对于协议来讲,我怎么去选择对于我的发展是最好的,规则怎么去制定?不同角色,从企业到政府机构、到个体用户和开发者都希望能够在社区中定位到自己最合适的任务,但是大家经常有力使不上。 那我到底怎么在这个复杂生态中定位到我自己能够做的最合适的任务?包括最近沸沸扬扬讲的中国基金会该怎么设置,怎么以一种开放、透明的方式把所有的力量协作起来,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体现了我们所拥有的机会。 因此,从我们研究者的角度,跟企业协同,就看到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技术层面怎么来实现和支持可信的、智能的开发,这些从解决方案上来讲,目前有那么多的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拿到的数据,基于这个开源大数据我们可以利用非常多技术手段,包括最近的AI各种技术、统计分析以及其他各个领域我们能够借鉴到的方法和技术来支持各大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图谱、代码克隆 、代码依赖检测、库迁移等这种很关键的技术需求。另外一方面,从社区治理来讲,生态到底怎么形成?到底怎么延续 ?这也是目前我们在做开源生态各个组织和机构所想要从细节上能够了解的信息和知识。

这其中有很多细节:首先,广大贡献者到底有什么手段吸引到这个社区蓬勃发展,企业加进去之后怎么跟其他企业去协作协同?如果有利于冲突,该怎么融解、消解?以及自由贡献者利益跟商业参与利益怎么去平衡?归根结底,最后希望Driver出来一个高质量的产品,这才是最核心的。 这是对我们的研究做简要介绍,从北大软件所做开源研究的研究组来讲,围绕这个问题建立开源数字社会学,基于开源大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AI技术、统计学科交叉,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可信软件开发和开源治理,基本是围绕人、工具、制品(音译)三者交叉,解决刚才讨论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的焦点在于木兰协议的产生和未来,大家知道,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几百种开源协议,有OSI认证的大概有83种,为什么我们会建立木兰协议?中国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程度,我们有自己的诉求,这个诉求是什么?首先,所有开源协议目前几乎全部都是用英文的,这个法律效力是在英文表达上。现在我们各大公司在国际上任何法律诉讼最后基本都是英文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很自然的想到因为英文这件事情我们很难去解释,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有一个中文解释的版本?这是一个重大的需求。另外,任何一个协议往前发展都会有一些在一开始制定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就是关于知识产权的条款是有待完善的。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强烈的诉求,所以我们就开发了木兰系列协议。 目前我们主要发布的是木兰宽松版,这个协议是跟目前国际上BSD以及Apache相对应的,左图展示了我们做这个协议时的过程,首先,我们对目前已经有的开源协议给了非常好的参照和模板,他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是没有解决的?他们目前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我们会做深入和广泛的调研,调研之后建立开源协议框架,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应该具有什么条款,对于这个框架最核心的条款是什么,我们会有一个基本的分析,然后基于这个分析,我们会建立一个协议,基于这个协议会向全社会去加以听取反馈,再继续修正。

右边给了协议的流程,虽然是北大牵头研发的,但是后面会讲到这其中是一个群体协作最好的体现,因为四院在其中对如何融合社会力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里还有一些除华为之外的大公司,在其中法务上做了非常核心的贡献,但是他们不建议在这里提,我就不提了。除此之外,像开源社、中兴、开源中国这些中国的开源社区和中国的企业在条款需求和严格性上都给了非常好的建议。最后,我们在社会上反馈和提升,拿出一个版本之后,又交给了国际开源联盟OSI去进行认证,目前跟OSI已经有一方讨论,接下来我们会继续修正增强,最后再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认证。 刚才讲到,我们做了广泛调研之后建立了开源许可证框架,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基本,对于任何一个开源许可证,它其中是三部分内容——基本信息、知识产权诉求(知识产权包括版权许可、专利许可和商标权)、使用许可。任何一个协议都是这三部分,只是不同的诉求会在这三部分有所不同。 这是木兰宽松许可证主要的特点:1、用中英双语表达,两者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这件事情跟OSI讨论过程中也在斟酌,因为我们放到国际上,无论是什么语言,两个语言肯定会有不一致性,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到这点,所以最后我们以什么方式表达?比如两个语言出现矛盾不一致,是不是以中文为最后的仲裁点?目前还是在讨论之中。2、在知识产权、版权、专利和商标权方面,我们也是认识到目前关于许可证已经存在的法律诉讼的漏洞 ,在新的协议之中,把这些漏洞都考虑到了,把这个漏洞补上。3、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虽然很多人都讲许可证一看不是人看的,但是我们还是力求这个表述是简洁的,是广大程序员容易理解的。4、力争跟现有许可证在兼容性上达到良好程度,当然,这个兼容性需要在OSI认证之后,跟其他社区木兰宽松协议跟Apache、BSD是兼容的。右图的细节,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调研和讨论,我这里不做更细节讨论了。 我们刚刚已经发布了限制许可证,但是后面还会考虑商业友好的开放、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证,这些也是面向企业的需求提出对许可证在某些条款上的特定需求,重点是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产权,另外一方面是发布的现实条款,就是我把这个开源软件发布了,你要遵循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继续使用还是商业使用,这是知识产权的限制。 刚才周主任给大家汇报了应用情况,得益于开源中国社区的支持,目前有大概2000个项目已经在用,包括一些核心的项目,像华为的方舟编译器等等。

刚才提到,这个协议是面向本土需求,但是我们不是封闭的,我们在任何场景下都会强调一点:我们希望面向全世界,我们也希望跟全世界融合,所以才会有OSI认证流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订阅邮件列表 ,所有的申请和讨论都在邮件列表上发生,都是公开的、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去讨论。前一段我们已经向OSI提出申请,OSI成员在邮件列表上会去复核,根据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反馈,我们再去解决,同时基于这些反馈和我们自己的需求再去inprove这个lessons,希望在未来得到验证。 这其中跟大家分享的是对于OSI针对我们木兰宽松协议提出两个最核心的问题或者建议是:1、这个看上去跟BSD非常类似,那么它的增强点在哪里?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lessons?2、中英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有问题的,因为只要上法律,法庭诉讼会存在不一致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我们主要是解决第二个问题。

刚才跟大家分享了我们在开源治理以及聚焦在开源协议的一些过程跟想法,现在再往未来看,我们可做什么推进?关于木兰协议,大家也知道国内已经有很多种尝试了,但是目前木兰协议是受到最广泛关注的,为什么这样?我总结为:它重点是群体协作的一个成果。四院从各个渠道上给了非常有力的支撑,大企业的法务在法律上也给了非常好的建议,在严谨程度、在框架上都给了非常好的反馈。还有国内开源社区的一些建议,像开源中国、开源社、北大、西南大学、中科院软件所,我们的研究方法是细致的、谨慎的、广泛的,才有这个木兰写夜发布。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希望得到开源社区的接受,融入国际开源社区,才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好的支持。 再用1分钟讲讲我们在开源治理方面关于未来的设想,在座各位对开源的核心要素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我列举出来:用户production,有非常有能力的人去实现和维护,然后要多样性、要开源透明,这是开源社区能够成功的非常核心的要素。然后资源汇聚和群体协作也是非常关键的,木兰协议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说明开源的成功会取决于资源汇聚和群体协作,但其中一个要素是我们知道资源汇聚和群体协作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能够建立一张大的蓝图 ,看到非常清晰的脉络,定位到我们每个角色在其中需要做什么具体工作,完成整个设计的协作、发布,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们会提倡 能够去建立智能、可信的开源软件开发和开放透明的社区行为的观测,可能才使得资源汇聚和群体协作能在粗粒度和细粒度上真正变得可信。

卢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分享英特尔对于云计算开源的想法和实践。 今天开源软件几乎无所不在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软件都离不开开源软件,开源社区开发者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贡献、维护着免费的、开放的代码,开源软件就像物理的基础设施,像路和桥一样供大家广泛使用。 开源软件成为了世界上的商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开源软件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它已经成为我们现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基石,并且推动计算平台的革命,也为推动创新、支持公司经济和成长提供力量。 无数的初创公司依靠开源软件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和物理的基础设施一样,数字化基础设施也需要支持、维护和升级,就像我们在路上经常遇到修路的情况一样,修路会造成交通堵塞,但是一旦路修好以后,交通将变得更畅通。 今天我将分享英特尔如何建造现代化的数字基础设施,分享 我们的技术成果,并提出云计算发展的一些新的看法。 大家知道,开源软件的工作从kernel内核开始,英特尔对kernel的贡献近年来一直保持领先,蓝色曲线一直数一数二,因为我们本身是Linux开发者一员,所以我们更加了解Linux开发者。举例而言,7年以前我们发布了第一个内核的代码质量测试系统0——day,可以扩展到客户的内核,作为服务去推动客户代码质量和任性,它使kernelbuild失败率降低95%,累计发现5万个bug,75000个测试程序每天为700个patch所使用。在过去和现在我们领导和参与了许多kernel关键定义和功能开发,可靠性、可用性、可服务性,它可以减少宕机风险,检测硬件错误 甚至试图去修复它,我们还领导了电源管理的创新,通过调频、调压和改变配置使CPU的性能得到扩展。 作为云计算重要的支撑虚拟化技术,我们是XEN(音译)最早贡献者之一,然后是KVM和KEMU(音译),最早中国移动用Hadoop,早在07、08年英特尔甚至有自己的Hadoop发行版,但是我们有时也需要跨越式发展。 目前云计算和云服务需求发生了改变性、系列性变化,从所谓传统的全虚拟、全操作系统的需求,到了更加需要容器化和工具化,几年前我们发布了kata,也是增强安全的一个容器。近期我们在思考能否更进一步,减少一些复杂性,开始移除一些传统的遗存,比如软驱今天用途 已经不大了,我们试图保留最小的部分提高效率。

这将是一条通向majorfunction-as-a-service软件之路,横轴是效率,纵轴是从用户角度看到对平台的抽象,,我们有金属机,有虚拟化,有了容器,今后有可能向更集中发展。 我们认为下一代云原生是云计算发展方向之一,能够帮助云服务厂商快速进行创新,实验和扩展自己的应用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有时为了获得更加的性能和效率必须从大处着眼 ,采用现代化和突破性的跨越创新,而不是渐进式的提高。具体来讲,所谓数字化基础设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有升级、维护和创新的。 英特尔在现代软件栈的所有层次上都进行工作,从底层架构到应用程序的API,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而且上传到开源社区供大家使用。我们在思考,现在我们能不能更进一步?能否把各个层面的优化整合起来,提供一个端到端的方案,把用户从多个版本、多个组件的复杂程度上解放出来? 这就是我们发布自己Linux发行版的主要原因之一,来证明兼顾高效和安全的发行版是可行的。它兼顾了云计算到边缘计算,既追求更优的性能又强化安全性,便于用户定制易于管理,采用滚动更新方式,内核保持上游Linux接近,同时把英特尔平台架构上的功能和优化整合进一整套Linux的发行版。这些优化涉及到Linux操作系统本身以及云计算相关的功能和框架,目的是更充分利用英特尔硬件带来的功能和优势。全栈提供高性能平台,帮助客户快速开发和测试自己的方案,包含预定好的代码和软件栈,和立刻可以部署的()AVX512和深度学习的指令。深度学习推理可以提高13倍之多,同时擅长处理大数据,既可以作为guass(音译)使用也可以作为自己的方案。 最后总结一下,英特尔认为云计算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云原生,但是我们同时也认为开源软件将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础,需要大家不断的去努力、改善、维护和升级,呼吁大家加入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努力,打造负载的软件平台。

堵俊平:我代表腾讯开源给大家介绍腾讯开源之路与实践。 一、腾讯开源简史 在2012年前腾讯开源相当于是一张白纸,2012-2015年是萌芽期或者启蒙期,腾讯内部要也请我开源贡献,筛选一些机制,怎样的项目适合开源,怎样的项目能够达到开源的标准,所以在2012-2015年相当于是预备期或者萌芽期,到了2015、2016年时慢慢标准化一套流程,因为开源不只是代码开放,它是一套法律合规的流程,包括制定什么样的合规的规范,包括代码质量和CICD配套的东西。 到了2017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多个人项目、团队项目慢慢增多起来。去年开始到今年慢慢走向更加开放治理、更加专业化开源的方向,我们注重社区治理,也会持续输出很多开源项目和社区基金会里,通过腾讯云提供了一些商业化出口来探索更多开源的商业化的模式。

二、腾讯开源路线图 今年发布了腾讯开源路线图,所谓的“三步走”战略,从一个公司来说,走向开源之路大概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内部开源协同,不同团队、不同组织项目能够拉通,避免 很多不同部门重复造笼子,通过跨组织的协同更好的达到更优质的项目、更先进的技术。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步,发现一些项目比较好,可以对外开源输出时,可以围绕这个项目和技术试图构建一个生态,引入外部开发者。这些技术除了更多支撑内部业务外,可以更好支撑行业或者外部应用场景,帮助这些开源项目去扩展更多能力边界以及它应用的边界。 第三步,当这些相对优质的项目可以更好的调动整体开源社区资源或者开发者力量时,我们会把它推向一个第三方的开源基金会里。 在开源基金会里真正做到社区的开放治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希望这些开源的项目有机会向知名的所熟知的,像Linux、Hadoop、Spark等成功的开源项目一样,真正吸引到社区里面最优质的开发者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到精品或者做到业界极致的地位。 所以整体来说是这“三步走”。 但这“三步走”并不是一条单行线,它更多是迭代过程,我们会不断螺旋上升的阶段,是人体迭代的过程,每次内部协同时会有新的优质项目出来,项目到了成熟期会托管给第三方基金会,反过来会带动更多项目做内源协同和对外开源的行为。

三、腾讯开源项目概况 我们已经有近100个项目开源出来在github官网,全部贡献者人数超过1000个开发者,其中60%都是外部的开发者。我们的star数超过260K的star。 四、腾讯开源与基金会合作 除了我们自主开源的项目外,我妙跟外部基金会有深度合作。国内四大顶级基金会白金赞助商和会员,包括Linux、Apache、openstack、mariaDB,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把这四家顶级白金基金会是顶格支持的公司。 我们对各大基金会的贡献不只是作为一个会员或者,我们在社区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Linux基金会把taRS完全捐给基金会,下一步task会变成子基金会,容纳 更多项目或者组件进来。我们往KVM社区也提交了很多patch,腾讯云是连续2年、3年对国内KVM贡献最大的社区。Apache社区来说,我们除了是国内唯一白金组织上,我们也贡献了万亿级大规模消息中间件项目,今年9月份正式宣布,10月进入孵化流程。我们在Hadoop社区、Spark社区有大量贡献,在社区发布了社区版的rels(音译),基于腾讯海量大数据规模和稳定的验证,我们也是很多项目的核心贡献者,除了Spark之外,Xbase等等知名的项目都有非常积极的参与。我们对于mariaDB也做了很大量的工作。 五、简要介绍几个开源项目,希望介绍腾讯开源的实践 第一个是TubeMQ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很好的例子,专注大数据场景大概6-7年时间,数据量规模从最早每天几百亿条,到现在超过每天35万条,这个过程中消息中间件经历4代过程,不同的硬件条件、不同的业务侧压力慢慢打磨、成熟,今年开源推到社区,它是个完整的过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开源产品都会遵循这个路线,在内部先从业务侧获得价值,然后不断的修炼 提升,到一定合作阶段推到开源、推到社区上去,相当于对于公众来说有一些价值。下一步我们专注的点是如何拉动社区去适应更多样化的场景。 第二个开源的项目是腾讯的Kona,基于openJDK8,在启动速度、性能以及诊断支持、企业化特性都有优化,它是非常稳定的JDK版本,对于云的支持是非常好的,尤其在现在大的背景下,广大开发者使用更高版本,JDK8或者11,都需要免费的企业版的JDK,我们很好适应这个场景和潮流,希望对于广大开发者吸引更多广大开发者参与这个项目,一起把openJDK社区做得更好。

第三个是TKEstack,云原生生态非常成功,在生态里很多项目组件,功能包括监控、基金管理、DevOps等等是分散 在各个不同子项目,子项目间如何协同和有稳定的企业发行版是长期困扰在云原生公司的核心痛点。TKEstack是基于腾讯若干年长期稳定运营经验整理开发出来的一个云原生的企业版,解决了核心痛点包括超大规模集群管理、有权威度的资源管控 。核心痛点或者杀手锏是解决了GPU的虚拟化调度问题,这在行业里是非常领先的,怎样把一个GPU资源切得比较细,让上面的整体调度、深度学习其有效利用JPU资源,这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痛点。我们TKEstack可以解决这个痛点且完全对业界开放。 Tbase是大数据跨界的方向,在这个方向里业界有些开源的项目,Tbase相对而言的一个特点是基于大规模的实践,不是为了开源而开源的产品,是长期生产实践在很多场景下落地的产品,包括在金融级企业是有金融级的数据容灾的功能和完整的分布式的容灾能力,包括它的性能优化等等方面都很有特色。 最后一个项目是Angel,是LFAI重点的项目,也是今年毕业的顶级项目,它的特点是跟Tensorflow等框架相比,更好适应大规模数据和万亿维度场景下的深度学习或者基于图数据库深度学习的问题。这个平台可以很好的跟Tensorflow、深度学习等等结合一起工作,虽然它自己也是深度学习的框架,但是可以跟其他的框架进行很好的整合和结合。同时,它是完全社区化运营的一个项目,从2017年、2018年开源到现在,我们在这个社区里已经发现国内至少有超过100家很大的公司在采用和使用这个项目,它是完全社区化运营的项目,今年毕业之前开发者数量和用户数量都是直线上升的。

六、管中窥豹有几个项目探讨开源之路 我们理解开源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开放式的协同,它构建一个基于开源项目的生态,这可以是项目内部的生态,也可以是项目和项目之间的生态,最后要有创新,创造真实的价值。开源的结果成果如果没有创造伟大的产品和项目,那么这个开源的过程也不够成功。要想达到这个过程,有几个点很重要: 第一,首先需要创新的技术,站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前沿、应用落地的前沿。 第二,需要建立很好的社区。很多基金会,像Apache基金会强调”社区优于代码“,所以构建很好的社区氛围、社区的人是很重要的。 第三,在此基础上构建项目间的生态,不要想着跟其他开源项目竞争,而是想着如何在这个应用链条 上、部署链条 上软件之间有哪些痛点、哪些gap,以生态合作者的维度去看待整体技术发展的问题。 第四,离不开大规模应用推广。因为软件开源项目只有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才有生命力,才有源源不断的用户,从用户到开发者、核心贡献者,整体构建一个成功的社区。 今天我的演讲就到这里,希望腾讯开源未来跟所有社区开发者和开源的组织、开源基金会等等一起继续深度合作,创造更多更优秀 的开源产品和项目回馈给社会。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非常荣幸,刚才前面老师介绍的开源的一些基本法,开源的协议问题,我来讲讲我们作为一家企业怎么用开源?我们怎么放心用开源?我们有一些什么建议和思考,这是我们要分享的议题。 第一,我们对开源的理解,刚才前面老师也讲到一些。 第二,讲中国移动云计算要做的事情。 第三,以后我们开源怎么演进。 开源是很复杂的事情,开源涉及两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本身是行业生态,另外它又是一种商业模式。行业生态这一面开源怎么由来,从软件出来,它是由于一批技术人员想要获得自由,想要获得话语权,它发起的一项运动,时间长了以后,(英文)同志像上帝一样,一直是向全球布道,布了全球很多的信徒,最后演变成什么态势,非常庞大的体系。一方面从个人到企业到团体都来参加这个事情,另外一方面也有从原先个人英雄主义,主要演进有体系、有工具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出现相关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同时开源软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我们同志开发选择做这个项目的时候,首先想到开源找一找,能不能找到相关的东西,这样我不用开发相关的东西了,提升速度。我最早做一个语音卡的项目,那时候语音卡很贵,我想能不能找到仿真器模拟开发,我一找真有开源软件做语音卡仿真器的。人们已经深入习惯找开源,用开源解决我生产研发的问题。同时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也在招聘,我们注意到一个情况,很多优秀的毕业生,除了做老式的项目以外,更愿意在开源社区做项目,这样招聘找工作的时候薪酬谈得更高,二三十万这样的。社区发展那么发展,实际上企业也做不住了,软件企业跳出来开始搞商业模式,这里面路数非常复杂非常多,不是一种简单的体系。首先我们最常见看到排名第二第三的同志开源,跟第一名PK,很多看得到。我们看到前段时间大约在七八年前可能数据库还百花齐放的时候,忽然有一家厂商开源了,所有的数据库全下去了,再也没有动静了,该收的收,该合的合,全部下去了。包括我们开发工具,有一家突然开源了,或者开源做得好,头部企业就特别难受。

初创企业用开源可以快速的提升能力,我们也用开源做这件事情。集成商把开源软件放到体系里面交付给客户,获得更快的交付速度和获得更大的收入,IIC也会用开源来增加产品能力,都会列入来我用了什么东西,第三方软件,都会写的很清楚,还有一些用开源收费。整体来看开源是很强的势力,它存在咱们IT的全部社会。有人说开源和云一起改变了IT整个行业,在我看来没有开源就没有云计算。开源方方面面不在是简单的Linux的内核,或者Open Stack,全系列都有,从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库、网络、管理,都带有相关的平台,这些构成云计算核心的系统,也可以说没有大数据平台,没有区块链,都是一个意思,没有开源跳出来作为基础设施,云计算也会创立出来。我们看到业界所有的主流云计算的企业,这里面有一些例外,看到亚马逊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开源的重度用户,他们也会把开源和相关能力结合起来,自有软件和商业软件结合起来做事情。 Open Stack从下层的硬件开始到代码管理,硬件也有开源的设计,整个体系下每个层面都有开源,唯一可能云计算开发商投入比较大就是管理平台,还有一些应用,或者能力PaaS,属于中台自己做一些东西,其他都是开源,难度在于说我要选择什么样的开源协议栈,根据什么体系,选择什么组件,怎么来做集成方案,怎么把软件结合起来实现协同优化,这块作为用户企业选择重要的诉求。

同时其实前面老师讲到开源带来很大的风险,跟其他领域差不多,这里面三方面,一个是质量、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合规。质量问题非常清楚,大家跟踪某一个开源软件社区你会发现经常的修复补丁,我们公司很多开源人员做的工作,除了一些开发新功能不多之外,主要是修复补丁,这些补丁数量往往大于商业软件,每次交付发布出来的这些补丁数量。我们看业界的调研,我们有一些观点:第一个很常见的观点,到底用开源好还是商业好?是开源质量更好还是商业质量更好?有很多声音。业界调研也有一些结果能看出来,基本上有一些软件,特别是成熟活跃社区的软件质量高于企业自有的软件,无论是C++,还是java都是更高一点,千行代码的缺陷率数量是低的。有一些软件新进互联网企业开源出来的软件缺陷率很高,一千行将近八个缺陷,这个缺陷几乎不太用了,需要不断的成熟下去。另外应急产业中心做了调研,在大数据领域有的好,有的不好,比较差是日本开源的JC(英文),缺陷率是千行代码1.76个错,这个系统用于生产风险很大的。 第二个就是安全问题,漏洞比较多。有一些安全厂家把这个放大,特别不安全,特别危险。这个安全问题在于跟商业软件里面的漏洞不一样,可以看到实现的过程,黑客和用心不良的同志可以看明白这个软件怎么做的,他可以在里面知道怎么攻击你,第二他注入一些代码放到开源,做新的开源来骗大家,这种事情也存在,安全方面几乎多数80%都有安全漏洞,有的不只是一个,平均代码库大家都是私有的,这个对于开源软件应用和商用比较多。我们中国移动经常有安全检查工作,每次查出来都是集中到Tomcat、PostjreSQL、Linux内核,全部在这方面查出漏洞,要打补丁花很长的时间。

最后一个就是合规问题,这块不多讲了,刚才老师讲的非常全面,分析很清楚。风险在于说你用的不当会起诉你,有一种情况是开源SFC会起诉,开源联盟会起诉你保护社区的利益,另外商业企业之间也会有竞争,另外还有一些版权巨魔Copyright Troll,出现这样一些组织,把自己做的开源软件申请知识产权,申请完以后,再起诉你,让你付费,整体来看带来一些风险。我们最近无论是出海,还是项目出海,还是项目发布对外运营,都加大了对开源这部分的审核工作。 总结一下,实际上开源跟云计算是什么关系?是相克相爱的关系,一方面很多企业用了开源说自主研发的跟别人不一样,也不太客观。另外开源社区会找你麻烦,企业主导的开源社区找你麻烦,说你用了他的软件,要求你付费,也有这个问题。云栈服务商希望引入开展一些合作,云上有很多生态中间件应用,都是开源的,不想自己做了,我想引入上来,这些开源企业也非常愿意开展合作,这点是相爱的。其他很多地方是相克的,云栈服务商往往介入开源,我们整个Open Stack开源社区没有什么话语权,我们做了署名做一点贡献,实际上对Open Stack开源影响力非常弱,真正影响力是在几个主要厂家里面,如果是企业型根本没有办法撼动它的主导地位,这里面是相克的关系。云服务商也会自己主导一些开源社区,非常好的实践获得影响力。 接下来讲一下中国移动在云上做一些什么事情?今年中国移动发生很大事情,整个经营情况出现了下滑,下滑以后整个新来的董事长提出一个新的战略,云战略,要把云和网变成一样重要的事情。中国移动运营商整个商业模式是网,网做什么事情?包括个人业务、通讯业务、家庭宽带业务、企业专线业务,包括新的国际专线或者内容业务,所有这些业务加在一块都是网。现在发现一个很大问题?我不做云的话,我网连到别的云上,别人就会用其他厂家网接到云上,不用我家的网,这样我的业务就没有活力了。这种情况下提出云的战略。这件事情简单来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所有中国移动对外的业务全要通过云发布。另外我们把公有云、私有云,公有云是主要重点核心,未来三年投入一千亿,包括自己研发,自己建试点,也包括跟开源社区企业合作。这是从业务上看。

从技术上来看我们提出来5G+AICDE,A和I是分开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整个5G+的体系,核心在5G上面,实际上云成为跟5G相对应另外一个核心就是双核心,云网一体、云数融合、云智能、云边协同。我们知道云作为最基础的设施,实际上其他所有的能力技术体系都离不开云的构建。比如说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离不开云,智能,你下面GPU服务器统一管理在云上管理的。边缘计算也是云,在基站下面或者末端设置小的边缘云的节点,这些边缘云和核心云整个一体化的协同通过我们云来拉动的。 中国移动做云计算做了很多年,也是2007年开始做,做了12年了。这12年我们见证了整个云计算相关开源软件的所有发展历程。最开始在2007年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们谷歌的论文和开源hadoop的软件,当时整个团队都在看论文,看开源软件做分析,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没有后续所有的工作,Hadoop跟云计算没有任何关系?不是的,Hadoop里面所有分布式计算存储实际上都对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工作围绕它开展的。最开始第一轮就是Hadoop系列,跟大数据技术相关的系列,Hbeas等。第二个版本用openNebuia,openNebuia社区是很小的,优点是欧洲的社区,它代码质量研究以后发现比较高,就使用它,当时还有好几个,openNebuia功能比较弱,对外部的系统和集成能力偏弱的,当时使用数据库,包括MySQL都开始使用,后来很快大约是2013年的时候介入到了Open Stack、SPARK体系,跟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基本上有一个全栈能力加上云业务的软件。 我们跟任何企业一样,我们开始做都是偏软的部分,很快是往上涨和往下涨,往下涨开始结合开源硬件,迅速的提升软硬优化一体化的能力。往上涨快速的要把中台能力建立起来,让我们应用外部的合作伙伴尽快接进来,包括开源软件能够尽快接进来,这是往上的发展过程,中间红框最开始起步。

简单小结移动在开源社区里面的工作情况。之前没有木兰许可协议形成大的社区,在海外的社区介入比较多的,相比之下在国内外的运营商里面,实际上我们比较注重开源,比较注重研发的,这里面跟我们相当就是ATNG,阿帕奇很松散,所有主要社区贡献度,国内排名前十,国内排名前十撼动不了整个外国的企业对开源社区的掌控情况的。 反思一下我们做这么多的工作,到底开源工作哪做的不对头,哪做的有优势,总结一些经验,有三个: 我们迅速形成产品,形成能力,形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懂开源的,招人非常容易,懂开源的人非常多。 第二我们内部自研自用,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几亿的降低,这个数字非常庞大。另外树立一些高科技的形象。我们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有两项,第一项不说了,第二项我们对开源软件云数平台集成,国内能做几万节点的就我们了。 后面三条也有一些问题,第一个比较重要问题,我们跟开源分杈了,很难集成。第二个开源代码,因为不是100%自己做的代码,发现问题很难改,开源社区的问题,我们自己找开源社区一块协助也没有解决,只是绕过这个问题,涉及到网络的闪断问题,这是开源社区不会考虑的问题,但是商业软件必须考虑这个问题。第三个开源社区我们知道是分很多小团队异地开发的系统,它里面实际上缺乏是集成的整体性能优化,都是小模块的优化,整个大的很难优化,你不能改,不能动,的优化成问题。许可协议经常发现里面有相关的解决开源许可传染性的问题。

后面我们怎么样的进一步的发展?总结一下我们前面的工作,我们从私有云交付业务变成公有云的交付业务,对我们所有的开源策略变化是非常大的,两边都要做。我们分成不同的产品用不同的策略开展工作。首先是技术产品,什么是技术产品?就是传统软硬件。业务产品?就是把技术产品云化,新开发的公有云的能力,一个是改造一个是集成,就是因为改造和集成才造成了BIGCLOUD这些软件提出各种各样的诉求,不能自己弄,只要它弄,否则冲突。 公有云上的产品非常多,亚马逊宣称自己有6000项产品,包括大的FICH,国内一般是200到300项的产品,怎么来的软件?有三种主要的方式:第一种把自有原来技术云产品,比如说你搞CRM系统,包括你的中间件,你的数据库云化以后变成公有云的业务,这部分最主要的来源,是存量的改造业务,这里面有大量的开源软件可以变成云化的数据系统,这里面比较典型比较知名的(英文)DB,这里面涉及到协同对云代码修改,是不是涉及到开源的问题。另外云原生,我新的能力全在公有云上开发的,我不会传统的数据库,第三个核心转售,我们和外合作一些业务,用别的的一些SaaS,我们很大的渠道,帮它产生业务流量,这个里面带来不同的需求。

我们有基本的原则,在云计算领域底座必须是自己的,上面怎么合作都行,所以IaaS必须以我为主。PaaS为我所用,我们合作一些PaaS,中间件太多了。第三个SaaS有合作,谁的小业务改动都是自己做,多如牛毛。把底座再稳了,PaaS上层不要自己,SaaS全部做,这是基本的研发原则。衍生出来三个开源使用原则,IaaS要自己做,有选择的选择开源,不太可能把以后带来开源风险或者质量差的引进来,而是自己逐步的消化,开始跟着开源一块跑,后面逐步避免,跟开源差距太大,没法一块走了。技术产品PaaS,PaaS底座调度管理这个平台要自己做。当它做好以后,因为它是生态的,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开源一些PaaS平台,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企业开源IaaS平台,有开源PaaS,大家想建生态,我们也是一样的思路,PaaS这部分会把开源出来,开源也会优先选择我们木兰许可证,现在讲有宽松版,还有紧凑版,还有限制版,这都可以选。在云原生以上的开发,能力PaaS以上基本上与开源社区合作的方式,可以合作分成和引入这些。我们在IaaS领域逐步走向自主研发,我们缺陷修复,效率修复,稳定性和质量,PaaS会逐步的把我们东西做好让开源社区使用,同时引入开源,SaaS会全部开源,以上我的全部汇报,谢谢大家!

华为开源专业组长沈芬: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站在这里,其实也非常荣幸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法务视角看开源项目许可证选择,以及木兰许可证适用于哪些项目。 开源项目许可证有很多选择,经常有人说我要开源,随便给我一个许可证吧?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我们问很多的问题,首先开源的目的是什么?从业界的开源项目来看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像真正追求自由的,像Linux早期追求自由,谁修改了必须要跟大家分享出来,一直把这个自由延续下去,这种对想建生态的不太适合。另外就是纯粹的自由,纯粹自由没有限制,你把一个开源项目直接放在上面,放弃所有的权利,这是真正的自由。像BSD类也是算是一种纯自由,至少使用和修改方面没有限制,这样其他的厂商也可以在你软件基础上做有竞争力的一些扩展开发,从开源软件里面获利。 另外还有除了追求自由之外,还有你商业模式是什么?比如说我就开源软件获利的,比如说像MongleDB我就想卖软件的,对纯开源软件不适合了,对软件获利的会去买,我开源出来的版本只是测试版本,虽然我许可证可能是严苛的许可证,但是基本上用不成的,后续我有商业版本出来,你可以买商业版本,你不需要受这样的限制了。还有一种目的我软件技术开发出来,我需要从其他的地方获利,比如说软件周边的服务,像最近出纠纷的Android,它就是专门提供开源软件服务的公司,这种软件比较多,都可以提供周边的服务。还有硬件公司,把软件开发出来,软件不是获利的,让大家使用,但是促进它硬件的销售。

首先要了解开源是要干什么的? 另外商业因素还要考虑你生态的诉求是什么?你是想自己玩,还是一起玩,对于那种想一起玩,为什么阿帕奇许可证比较流行的原因,就是大家一起玩,大家都有可赚取利润的空间,大家能够做一些私有的性能增强,阿帕奇允许自有模式,我们木兰许可证也是有自有模式,你想自己玩的像MongleDB这样的,我想测试一下,也没有人帮我改了以后,你们试试玩的好啦,我也不需要你帮助我开发我的代码。 除了商业因素我们还要考虑代码的因素,商业因素关系到商业成功方面考虑的,避免法律风险其实代码因素是更为重要的。因为你选择一个许可证,首先你看看代码本身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情况下工具非常重要,靠人里来去查我的代码到底用在哪些第三方的许可证,包括私有代码的许可证你去查是不可能的事情,代码量非常大,OS系统出来代码量非常大的,根本看不过来,可能有遗漏,需要用工具看看你代码许可证到底哪些,要去匹配给识别出来。业界这种商业工具和免费工具都很多,很多都是支持扫描的,也有一些开源社区推荐免费开源的扫描工具,可以免费使用扫描代码的情况,一些小公司不需要支付那么多的费用,搞一个商业的扫描工具检查代码的情况。

代码情况检查出来之后才能判断我项目到底适用什么样的许可证。比如说像安卓,很多人认为安卓就是阿帕奇许可证,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安卓那么大的项目,全部由谷歌重新开发,以阿帕奇发布出来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内核直接取自于linux社区,没法把linux在阿帕奇里面发布。安卓实际上只是说主要部分,比如说谷歌开发了一部分,是以阿帕奇许可证发布出来的,实际上它项目含上百种的许可证的。像GPOVR的内核,包括上层一些BSD,再上层阿帕奇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如果扫描一下发现非常多的许可证,这些许可证如果在安卓里面都是要做相应的综合的。另外我们方舟比较简单一点,你扫描出来以后因为这个项目比较小,用到第三方代码非常少,根本没有用到第三方代码,这是比较纯粹的开源项目了,它在许可证的选择方面非常宽松,只要选择跟它不冲突的就好了。但是像安卓这种就特别大,它在先项目的的原因,在先第三方代码的原因,很难说我全部重写一遍,再去把整体适用某一个开源项目,能做的选择你可以分层,你可以把不兼容的许可证直接隔离出来,分块适用对应的许可证,而不是一整个项目适用统一的许可证,一整个项目适用统一个许可证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代码本身考虑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你对于上下游项目的回合的诉求,有一些开源项目开发出来不是纯粹独立的项目,它可能需要把它的一些组件,一些内容进行回合,回合到其他的开源项目去,我上游开源项目采取是BSD的项目,你自己的项目采取就是阿帕奇的,你回合的时候要建立一些东西,开源项目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我项目是不是有回合的需求,我代码非常干净,已经做了分层,这些因素导致了我没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我们看看木兰许可证的特色,它适合什么样的项目?木兰许可证提供免费的版权和专利许可了,这一块大家不用担心贡献者是不是藏着掖着,哪天整我一把,我们贡献者的关联公司都带入进去了。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诉求,很多都成立关联公司专门搞开源项目,是不是为了避免开源的贡献问题,像BSD的确没有要求把关联公司一块贡献出去,比如说我华际(音)贡献一行代码,能说我华为终端申请的专利一块提供吗?这个很难被解释出来,因为公司之间主体是独立的,一个公司对另外公司的专利没有权利贡献出去的,意味着是不是我把所有的专利放在华为终端公司,我用华际申请贡献所有的代码?大家看一下海外的公司成立专门的开源公司做相应的代码贡献,建立开源社区的角度而言,我们比较排斥这种状况,你既然做了开源,不要留一手,想着某一天我还要把专利拿出来再搜一轮钱,回到上面的问题就是你开源项目目的是什么,你想从哪方面获利,如果你想从软件获利,你把开源项目再安排一下,是一个路径。木兰许可证靠关联公司避免这块的风险,把专利藏着掖着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用户可以随意的修改,没有强制的开源要求,非常的宽松。关于开源许可证的兼容这一块,目前我理解的木兰许可证首先它是前向兼容MIT、BSD的代码,后向兼容GPLV3,你木兰许可证的代码可以贡献到GPLV3的项目里去。我们也认为后向兼容阿帕奇许可证,业界对许可证的兼容没有定义的,各有各的理解。阿帕奇理解它认为跟GPLV2是兼容的,但是GPLV2不接纳,它认为阿帕奇许可证有专利报复的措施,阿帕奇许可证本来你作为一个用户就应该保护这个项目,不应该成为兼容性的考虑,兼容性的考虑更多从传染性的角度考虑,你用一个许可证的不能同时满足两个许可证的义务。专利这块不能单独认定为是否两个许可证之间兼容性的标准。

所以我们认为基于项目的理由,虽然我们在专利这一块保护比阿帕奇许可证更宽松一点,但是我们认为我们许可证跟阿帕奇许可证应该也是兼容的,当你说兼容另外一个许可证的时候,还要看看它的意见,这块需要它再确认一下,以免一个木兰项目过来到阿帕奇社区的时候不接纳。 木兰宽松许可证适合什么样的项目,刚刚介绍了木兰许可证的特色,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商业因素。第一点你开源的目的,你商业目的必须要在软件之外,因为这个开源软件本身已经被你免费奉献出去了,没有人说我把你免费软件再卖一把,这个挣不到钱的,所以你商业目的必须在软件之外,卖你配套硬件或者卖服务都可以,如果追求纯粹的自由也可以。 第二点木兰宽松许可证对生态要求比较强,因为越宽松越让更多的公司看到机会,所以它很会愿意参与进来跟你一起去玩,你可以搞自己的特色。大家基于安卓上面也有各种各样的私有开发,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项目。 除了商业因素之外还要考虑代码因素,代码因素更决定性的,你代码不干净你没法选择某一个开源项目的许可证。木兰许可证非常宽松,所以它对于代码本身的情况,代码本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要求你代码本身是非常纯粹的,在你经过你认为OK的工具扫描之后,你出现第三方的开源许可证,你只能有BSD或者MIT非常宽松的,如果出现了阿帕奇,出现了GPL、MPO这些,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你要么对于这类要么去做隔离,把它们分模块去适用对应的许可证,A模块适用木兰,B模块适用GPL,你做整体许可证的时候,再介绍一下我项目分模块的许可证,具体每个开源文件声明方式,这个也很多,大家平时在开源项目里面可以见到,特别是大型的开源项目,想选一个开源许可证非常难的。

第二个对上下游项目的回合的诉求。如果你是有一些回合的诉求的话,你选择比如说像木兰有回合的诉求,你需要贡献到BSD项目里面去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困难了。除非你是独立的权利人,比如说这个代码就是我开发的,就是我公司一个人开发的,你可以把它放到任何社区里面,作为一个代码的权利人,我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许可证分发我的代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作为开源项目,参加者非常多,权利人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你想换许可证,或者让别人换许可证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像木兰许可证如果要回合的话,我们认为阿帕奇的项目,或者是GPLV3这样的项目比较适合回合过去,如果是MIT、BSD的项目要单独考虑了。如果你代码特别好,开源社区都有一个策略,经过它的董事会,或者技术委员会的特批,它也会接纳一些第三方跟它本身项目不同的许可证来弄,这个比较难,需要你代码特别好,我需要接纳这些东西,要么你就重写。 这里多说一点,开源项目的运作其实开源许可证只是冰山一角,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因素,如果你要运作一个开源项目,你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对于宽松许可证谁都可以改一把,你要考虑你要不要避免过度的分化,很多开源项目都是分化太多,导致把原来主项目都搞没了,某个分支项目反而成为业界流行的,原始开发者就很受伤。所以避免过度分化这块在开源项目设计里面需要考虑的。谷歌这一块涉及到比较有特色的,因为它跟其他的上游APP一起绑定,跟GM套件一起绑定的,非常严格的控制了它的过度分化,所以在不少国家受到了反垄断的调查,一般不敢这么搞。 开源社区常见避免分化就是通过认证,我通过认证的方式控制,给你一个商标的许可,这是最朴实,最简单的控制分化的手段。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想靠法律条款控制分化是比较无力的,看有没有技术的控制点真正控制不利分化的行为,由专家研讨讨论一下。

另外还有项目托管和其他的安全因素,比如说现在大家突然一下就知道了哪个对开源项目有一些要求的,另外就是说所有东西进入美国之后,就变成受美国管控的,不管你之前哪来的,进了美国就是美国的了,大家对于在美国本土的开源平台有一些担心,找其他地方的开源平台了,来源于美国的一些开源软件可能再次在开源的时候,还是要履行相应的管制和义务,这块安全的因素要考虑。 另外开源项目的运作机制和营销的动作都要配合来考虑,不要只考虑法律的因素,这种项目的运作,生态这些,都是要拉通考虑的。我今天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杨丽蕴:《中文开源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们同时是会议的主办方。为什么在大会上讲讲?也是想跟大家分享电子四源目前在开源的探索、思考以及开展的实践工作。 1、作为标准化科研机构在开展这项工作前要看一看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开源社区是什么? 严格来讲,开源社区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开源软件社区”,就是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是一种源代码可以自由获取和传播的计算机软件。其许可 人在开源许可证的规定之下,允许被许可人对软件进行使用、修改和传播。 这个概念刚才在周教授的演讲里也说到了,开源社区精准定义主要是面向开源软件的社区。从广义来讲,更广义的开源是个技术应用:第一,它来自于软件,所有相关软件开发的很多技术、语言都是一种相关的技术应用。第二,开源是一种融合,它是非常好的把商业目标和自由共享融合在一起,实现开源软件的大规模的商用。第三,开源是一种生态,目前国内外这些主流厂商都在推进开源生态建设,包括今天邀请到的腾讯、国内的阿里和华为等等厂商都在推进自己开源生态建设,国外大企业就更不用说,像IBM、英特尔和Google都是在开源生态建设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和成熟的企业。 2、国内这些大型行业用户,包括中国移动,以及金融、能源系统大的企业在用开源的时候,也在推进相关生态建设。 3、从现在大环境来讲,从软件产业发展的趋势来讲,开源更是一种发展的趋势,而且它是一种群智化协同创新的模式,也就是“双创”非常好的一种模式。自从推动开源工作以来,在云计算领域伴随 Oracle和K8S,国内新生很多基于新技术的相关公司,所以我们认为开源是群智化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 4、如何构建开源社区,或者开源社区有哪些相关要素?

我们也对它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我们目前认为它主要是由四方面构成: 第一个要素,开源规则。比如开源协议、开源许可证,所有开源项目基于什么规则来开源,包括项目的孵化,项目产生了之后通过什么流程让它长大,包括运营,刚才沈律师 提到的运营和推广的过程,包括基金会的形式或者开源社区的形式。 第二个要素,项目。开源社区能否成功的重要要素是非常好的开源项目。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国际上大的开源基金会都有非常成功的开源 项目,包括Linux、openstack、安卓、K8S等等这些广泛被应用和很多人采用的开源项目是开源核心要素之二。 第三个要素,参与主体。原来一直说开源是个草根活动,它主要面向的是开发者社区,在开源生态除了开发者外,还包括高校、科研机构 、用户以及开源最重要的相关技术公司,另外一个要素是开源平台,包括我们现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或者国内的码云gitee等代码托管平台以及技术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大家聚在一起对相关需求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碰撞 出更多好的开源项目想法和开源软件工程服务等等,这是我们认为在开源社区的构建或者开源社区。 主要是由规则、项目、参与主体以及平台这四方面构成开源社区。

5、我的报告题目是《中文开源社区》,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对于中文开源社区的定位和认识: 第一,对于中文的认识首先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我们不是要闭门造车做一个中国独有的或者只在中国去推的一些东西,它不符合我们开源的文化、不符合开源的精神。这个地方我们说的“中国”或者“中文”,主要是希望我们后面推动的工作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下去成长起来,比如我们有自己开源的规则,包括现在推动的木兰协议的事情,包括我们有自己的开源平台、开源基金会等等,这是我们对于中文的定义。 第二,发展中文开源社区也是完善全球开源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来看,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开源热点区域。无论是从开发者数量,还是在国际大型开源基金会成员数量,还是目前开源市场规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中国这三个层面已经在全球处于非常领先或者靠前的位置,开发者人数非常众多,现在大型国际基金会里重要成员的白金或者黄金成员中国企业的比例在增多,开源市场的规模就更不用提了,各个商业公司都知道很多相关软件产品的研发都是基于开源软件。

6、电子标准院——中国开源云联盟 从基因来讲是做标准的。我本人是做云计算,云计算领域跟开源软件密不可分。我们是2015年时发现openstack里相关的技术,从这个角度去切入,2016年时我们把中国开源云联盟正式接管过来。中国开源云联盟是2012年时成立,国内首批专注在openstack领域的一个技术的联盟。2016年英特尔找到我们希望我们把这个联盟接过来,2016年4月我们正式把这个联盟挂靠到电子标准院,同时接受工信部的监督和指导。以openstack为切入点向云计算多种开源领域去延伸。目前除了openstack领域外,还有更多开源项目都是基于中国开源云联盟来推动相关的生态以及运营工作。 7、以重点研发设计为支撑 ——围绕核心要素构建开元社区生态系统。 前面是电子四院在开源这个方向的观察者,接过来中国开源云联盟时是一个观察者和融入的角度,在观察和融入之后开始思索以及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在2018年时,我们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和大数据开源社区生态系统”的国家项目,全面去推动相关开源社区生态系统建设工作。这个工作联合国内16家产学研相关优势,在开源领域相关顶级单位,刚才我们木兰社区成果发布时,北大、国防科大、华为、阿里、腾讯、码云等各方面优势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开源生态系统的建设。 在这个项目里形成全方位的,围绕开源社区生态系统的要素,来形成我们的一些成果。包括我们的理论、开源机制机理方法论、开源平台、运营体系,以及形成相关的开源生态系统。这是我们基于重点研发计划作为支撑来开展开源相关的研究,从之前的观察者和融入者到了现在研究者的过程。

8、标准与开源的关系 电子四院首先是做《标准》,在做原来云计算标准的时候IBM来找过,说到开源的事情,当时说到一个说法:开源和标准是两条平行线,它是没有交叉,不会发生一些关系。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其实标准和规范是开源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像openstack、Linux、Apache这些大型基金会将标准化作为开源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从Linux来说,我们在同步推动开源国际相关标准化的事情,前一段时间Linux通过JDF收购标准化的一个组织,像ISO IEC JTC1提交一个申请,这个申请是想通过这个标准化组织快速把Linux相关标准都转化成国际标准,其实对Linux基金会来讲是非常重视标准化这个事情。另外一个方面,从openstack来讲,openstack、Apache在架构的设计、应用、编程、接口,API这部分有非常多标准化相关的需求,像openstack基金会专门成立了“互操作性工作组”,主要推动接口标准化的一些工作。大型开源基金会通过标准化的工作来支撑他们的社区治理以及新项目的建设,就是项目的孵化运营,以及推动互操作性。这是我们认为标准和开源密不可分的东西。 9、标准引领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些从标准为抓手,来系统的梳理开源社区规则的顶层设计,昨天周主任跟大家说到我们现在是形成了开源的一个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主要是分成四个方面: 一个是基础类的架构,解决开源社区长什么样,以及基于什么规则来开源。 二是建设和运营,包括项目贡献度,开源贡献度和开源项目成熟度评估,以及兼容性和项目孵化指引等等。在“B社区建设和运营”这个层面。 三是项目应用。像Linux、openstack、K8S等等这些项目应用到技术方案和解决方案。 四是安全。安全是离不开的重要话题。 我们现在对于开源标准体系给出了相关的开源 社区标准体系,同时做了相关的工作,标红的是已经开展并且有成果的标准,在今天木兰社区发布过程中发布了“开源项目评估以及开源许可证框架”,同时还有几项标准是开源贡献度的评估,你在这个开源社区里到底做了多少贡献。大家都提在开源社区里做了很多事情,那么你到底贡献怎样? 以及人员相关要求。 以及开源社区参考架构、社区到底长什么样,等等相关方面我们开展了标准化实践。

10、积极争取开源领域的国际规则话语权。 积极推进ISO IEC JTC1,AG3opensourcesoftware,跟相关国家一起交流和进行广泛调研,这个组里有开源软件应用的调研,我们在国内组织了一圈调研,把相关成果中国的贡献物递交到了国际上,这是我们在开源标准领域做的一些事情。 11、开源社区现在看来有两个重点急需领域 一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通过汇聚国内资源以及优势顶尖资源,共同提出需求研制木兰许可证,基于我们的标准来推动。 二是代码质量。 我们形成了评估的模型标准,在推动相关代码质量检测自研工具的开发,代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昨天王院士有几句话说得非常重要,代码不在于你写了几百万行或者多少行,主要是看你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前几天做的“中国开源黑客松”,有一个企业用到另外一个大型国际开源项目发现一个问题,它的代码量非常大,但是在用的过程中的效果一般,所以他们自己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相关的开源项目,代码量很小。所以代码质量对于项目是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基于这两个重点领域在推进开源相关的工作。 12、打造木兰社区; 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打造木兰社区,今天上午进行了重要环节,发布了木兰社区。木兰社区主要分成两方面:一是门户网站,二是代码托管平台。我们设计了木兰社区相关的LOGO和品牌建设,代码平台汇聚了科教界非常重要的开源平台确实社区,以及产业界码云的平台。同时汇聚首批国家科技成果的开源项目,目前汇聚了8、9项项目,标红是基于宽松版开源的国家科技成果项目的开源,也在推动相关的工作。 13、持续开展社区运营活动。在开源社区的运营方面,也是依托中国开源云联盟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作基础,持续推动运营和推广方面的工作。支撑工信部推动顶层缺失的开源基金会建设,以及开源社区代码“开源黑客松”的活动。以及今天两个颁奖,一个是案例评选 ,一个是优秀项目的评选 ,推动项目大规模商用,以及项目更大范围的推广,在持续推进相关的开源社区的生态和运营的能力。

14、开源社区活动-写代码。 从礼拜天开始一直到星期一,一直在推动“开源黑客松”活动,共举办10届,从2015年第一届到2019年第10届,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修复代码数量不断增多,参与企业从最初3家到现在30多家。这30家单位还包括很多高校,我们通过“黑客松”这个平台,第一是提升代码质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我们的代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黑客松”活动提升代码质量,同时把相关开源项目拉到一起联合开发 。昨天有9个相关开源项目,包括openstack、K8S、kata,做开源项目的同志应该了解kata对于openstack和K8S这两个项目间的联动有非常好的作用。还包括京东这次开源出来的Chubao和safe(音译)项目有非常好的联动,我们希望通过“黑客松”平台推动项目间的联合开发,比如在具体的开源项目里发现有些问题,在两个项目内同时改进和优化。 另外一方面,这次开源“黑客松”把科教界优势科技成果引入进来,这次汇聚了科技部重点研发成果里的两项成果,一个是清华大学“ApacheIOTDB的数据库项目”,另外一个是华中科技大学“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和产业拉到一起,建产学研社区交流的平台,把大家拽到一起共同推动开源项目的发展。昨天跟高校老师聊,高校有研发力量,产业界有很多需求,如果把大家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能够更好的提升代码质量和需求的落地,这是我们目前做的相关工作。

1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生态影响力。 我们建中国社区并不代表我们闭门造车,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相关生态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和openstack基金会以及Linux基金会是非常好的小伙伴,去年我们和Linux基金会共同签了MOU推动国内开源项目的孵化。在中国遴选一些好的开源项目和Linux基金会共同去推。今年我们和openstack基金会签了MOU,主要是推动开源项目的检测,openstack这个项目的检测。昨天发了openstack产品的首批测试,这个测试是基于工信部的百项示范团标,基于开源云计算系统实现指南的标准开展相关联合测试,相关的测试工具以及测试要求都和基金会一块对过,发这个证书也是我们电子四院和openstack基金会联合发这个证书,这也是我们在国际上国际合作方面的工作和努力。 下一步电子四院更多汇聚产业和科教更多力量和资源,把这个平台建好,主要是服务我们的开源社区的发展,服务于我们中国开源生态的建设。

会议亮点

千人规模
技术盛宴

重量级领导
莅临指导

知名企业技术大咖
实践分享

《下一代云计算
白皮书》发布

优秀云计算案例
以及项目评选

云计算标准化工作
突出贡献单位

参会嘉宾

王怀民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兼教育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孙文龙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林宁

研究员、木兰社区项目负责人

周平

电子标准院软评中心主任

钱岭

中移苏研首席科学家&战略技术部总经理

卢炬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丽蕴

电子标准院云计算研究室主任

周明辉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青

杨鹏

腾讯信息安全执行委员会主任

高雪松

华为云鲲鹏云服务解决方案总经理

堵俊平

腾讯开源联盟主席

雷鸣

DMTF联想高级软件架构师

沈芬

华为开源专业组长

王耀龙

新华三高级产品经理

马全一

腾讯TKEStack首席架构师

张劲

华云数据售前解决方案部高级总监

王泽胜

电子标准院软评中心主管工程师

贺阮

腾讯云TStack首席架构师

饶伟

中铁信副总经理

李俊锋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副总经理

邵立松

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技术部总监

鲁攀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态总监

张克功

海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张丽颖

CNCF官方大使、京东技术架构部产品经理

黄舒泉

九州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及研发总监

王珏

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副院长

张家驹

红帽中国首席架构师

曾蜀芳

华为高级软件工程师

徐贺杰

Intel-OpenStackNova/Plac ement核心开发者

樊磊

平安云计算产品团队总经理

王碧波

京东云产品研发部专家架构师

宋巍

北京易捷思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总监

马骏

ZStack云计算方案专家

刘德宽

浪潮云计算与大数据产品部解决方案总监

王朝阳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云架构师

付清朝

天津麒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硕然

京东架构师

李锴

中国移动研究院边缘云项目经理

张岩

中国联通智能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

黄海彬

英特尔网络与存储软件工程师

陈冉 Sam Chen

D2iQ股份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

贾玄

中国移通通信研究院技术专家

周岳骞

百度智能云资深产品经理

宋文欣

智领云 CTO&联合创始人

会议议程
主论坛 上午9:00-12:00
8:00-9:00 嘉宾签到
9:00-9:10 致欢迎辞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赵波
9:10-9:20 领导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 董大健
9:20-9:30 讲话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 国焕新
9:30-10:00 主旨报告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兼教育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怀民
10:00-10:30 1、发布《下一代云计算白皮书》
2、 下一代云计算技术创新单位
3、发布团体标准成果:
《信息技术 云计算 边缘云计算通用技术要求》、《面向云原生的应用支撑平台》
4、2019年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5、颁发标准符合性测试证书:
首批分布式块存储标准符合性测试
首批边缘云标准符合性测试
首批OpenStack产品标准符合性测试
10:30-10:50 标准化助力产业互联网升级 腾讯集团信息安全执行委员会主任 杨鹏
10:50-11:10 鲲鹏凌云 践行行业应用创新升级 华为云鲲鹏云服务解决方案总经理 高雪松
11:10-11:30 DMTF and Redfish Overview DMTF联想高级软件架构师 雷鸣
11:30-11:50 标准引领 助力云计算产业发展 电子标准院软评中心主任 周平
分论坛一:下一代云计算技术专场【地点:305AB】 下午14:00-17:00
分论坛二:深度云上应用专场【地点:201CD】 下午14:00-17:00
分论坛三:科技向善 自主创新专场【地点:201AB】 下午14:00-17:00
主论坛 上午9:00-12:00
8:00-9:00 参会代表签到
9:00-9:10 致欢迎辞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孙文龙
9:10-9:30 《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解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调研员 李琰
9:30-9:50 1、木兰开源社区系列成果发布
(1)木兰许可证限制版
(2)木兰社区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3)开源团标:《开源许可证框架》、《开源项目评估模型》
2、第四届优秀云计算开源案例评选颁奖
3、第二届优秀开源项目评选颁奖
9:50-10:10 木兰协议的产生和未来——关于开源治理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青 周明辉
10:10-10:30 中国移动云计算开源实践和策略 中移苏研首席科学家、战略技术部总经理 钱岭
10:30-10:50 云未来发展方向:下一代原生云框架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炬
10:50-11:10 开源社区之路与腾讯实践 腾讯开源联盟主席 堵俊平
11:10-11:30 从木兰看开源项目许可证的选择 知识产权律师 沈芬
11:30-11:50 中文开源社区建设实践 电子标准院云计算研究室主任 杨丽蕴
分论坛四:中国开源黑客松专场【地点:201AB】 下午14:00-17:00
分论坛五:边缘计算与5G技术专场【地点:201CD】 下午14:00-17:00
分论坛六:开源生态及云原生应用实践专场【地点:305AB】 下午14:00-17:00
参会指南

会议时间: 2019年12月16日-12月17日
会议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
乘车路线:1、地铁8号线,奥体中心站B2口出,步行1.2公里。
2、地铁5号线,惠新西街北口A口出,步行1.8公里。
3、公交有386路、运通113路、645路、660路、753路、944路、983路、740路、658路、419路、538路、机场巴士5线等。

支持单位
支持媒体